關注后ICO時代:“割肉”清退還是轉戰海外?
對于ICO項目的發起人來說,面對ICO被直接叫停的局面,眼下最大的難題在于眾籌所得虛擬貨幣如何清退。
根據99號文,目前市面上的部分ICO項目的發起方及籌資平臺已經開始啟動虛擬貨幣的清退工作,將眾籌所使用的比特幣、以太幣、愛科幣等虛擬貨幣通過原路返回給用戶。
對于多數的ICO項目發起人來說,這一舉動無疑是“割肉”。尤其是一些僅僅炒作概念,還沒有實際落地產品的ICO項目,前期的炒作宣傳已經花掉了大部分的眾籌來的資金,如今面對清退的嚴令無疑是一籌莫展。而對于相對正規的ICO項目來說,清退過程也存在著如何處理虛擬貨幣價格差的問題。
“以比特幣為例,當初我融資的時候才16000元左右,現在已經23000元了,根據眼下我要清退的比特幣數量,我肯定要自己花錢買入比特幣,這本身就意味著虧損。另一方面,項目發行的虛擬貨幣當初是3元一個,現在已經是900多元一個,我如果按照現在價格退幣肯定不行。”一家ICO項目發起團隊的參與者告訴記者,目前平臺的方法只能將通過ICO部分投入的代幣全部按照原數量和比例退回,但是暫時并不支持提幣。“現在還不能提,至于未來怎么提,我們還沒研究出來。”
成立于2014年的NEO是國內首條原創公有鏈。NEO曾是國內ICO市場上的最大ICO項目,也是世界第12大加密貨幣。9月7日,項目公布了退幣方案:參與前期ICO的投資人,以當時的眾籌比例退回自身份額的NEO,可以拿回當時投入的比特幣;但對于后期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投資人,其持有的代幣將不能被退回。
記者了解到,已經宣布退幣的ICO項目例如愛科幣、量子鏈等都采用了類似于NEO的模式。但并非所有投資人都愿意將自己手中的ICO代幣清退。手中持有幾家ICO項目代幣的李鵬亮表示,在自己所在的ICO投資微信群中,有的投資人認為眼下市場價格波動太大,決定觀望一段時間再進行退幣。還有的投資人認為項目目前給出的清退方式并不“給力”,尤其是一些已經暴漲的項目。“小蟻幣最開始才1元一個,現在200多元一個,現在的退幣方案是按照當時的眾籌比例,那肯定不愿意退啊。”李鵬亮說。
此外,由于99號文和公告中并沒有提及如何處理二級市場上的代幣,通過二級交易市場投資ICO項目的代幣目前唯一的清退方式就是退回二級交易市場賬戶,而對于已經停止交易的二級市場來說,目前如何處理這些代幣還是未知數。
“眼下首先要應對的是代幣清退問題,后期不排除考慮把項目移到海外。畢竟美國、新加坡雖然也出臺了監管政策,但是不像國內這樣直接叫停。”有ICO項目發起團隊的參與者對記者說,“還有像瑞士、日本都是目前監管相對較松的地區。但是瑞士做ICO得先申請牌照,現在業內一些公司傾向于搬去新加坡。”
公開消息顯示,已經于9月2日宣布暫停中國區業務的ICOCOIN在9月1日就已經正式登陸歐洲交易平臺C-CEX。與此同時,一些擁有海外背景的ICO項目在經歷了9月4日的大跌后又迅速反彈,如已經在海外多家交易所上線的量子鏈,9月5日上漲幅度達到6.09%。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遭遇監管風暴的ICO項目團隊中,有1%遭到池魚之殃,未來可能轉戰海外交易所上市,但并不是所有的ICO項目對轉戰海外都持樂觀態度。ICO在全球都面臨著監管收緊的趨勢。
不少分析指出,未來在海外市場,ICO監管也可能傾向于發放牌照。美國行業自律組織金融委員會(The Financial Commission)已經成立了一個由金融技術專家組成的小組,旨在為ICO發行證書,并且評估未來ICO的優點。這個ICO認證委員會(ICC)將由獨立的自治機構組成,并由金融委員會的糾紛調解委員會支持。ICC將會根據一系列尚未公開的條件來評估ICO。
另一方面,ICO投資者也可能趨于私募化。有媒體報道稱,早前有很多ICO項目就不會接受或盡量避免新加坡和美國公民參與。而在美國,有消息稱未來可能只有經過授權的投資者才能參與代幣配售。
至于國內,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早先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唯有ICO對應到實體才有價值。朱少平解釋道,所謂對應到實體經濟是指創業企業發行ICO代幣,必須拿融資去做實業,做區塊鏈的實體研究。“如果純粹地發行某種虛擬幣,這樣的虛擬貨幣是沒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