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當年P2P整治教訓:出手遲,被跑路
這些爭議很快隨著監管靴子的落地而塵埃落定。9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份金融辦(局)發布《關于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99號(下稱“99號文”),其中明確,ICO本質上屬于未經批準的非法公開融資,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發售代幣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99號文發出當天,中國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比特幣中國發布公告稱,暫停該平臺上一款名為ICOCOIN的數字資產的充值與交易業務,并將于9月3日下午6點暫停該幣種的提幣業務。記者了解到,在ICOCOIN暫停交易之前,ICOCOIN已經暴跌近36%,總流通市值在24小時內蒸發了約1.6億元人民幣。
監管細則也隨之出臺,9月4日下午3點,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制定了ICO監管的六條原則,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多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都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原本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較為溫和,但國內越來越失控的ICO亂象讓監管層不得不下決心施以“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重拳。
“當初整治P2P有些遲,一些群體性跑路事件的后果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清理干凈,所以這次對ICO就格外嚴厲,要把這種系統性風險扼殺在搖籃里。”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監管涉及到的不僅是ICO項目本身,還包括了進行虛擬貨幣交易的代幣交易平臺。
公告中雖未明言取締代幣交易平臺,但業內認為,此次監管或將擴大到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很可能會采取和針對ICO一樣的力度,直接叫停或者取締。
在公告發出48小時后,9月6日,云幣網、幣久網、元寶網、比特兒4家交易平臺宣布下架近期上線的ICO代幣。9月5日晚,聚幣網宣布關閉旗下“創新實驗區”,同時下架12種ICO代幣。
據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稱,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風險早在ICO之前就已經暴露出來,不僅是莊家操縱價格洗劫散戶的通道,同時也成為非法經濟活動洗錢和資金外流的渠道。 央行對此一直采取堅定的態度,早在2013年就開始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展開了嚴厲的監管政策。“雖然內部有一些爭議,但是未來肯定是會限制虛擬貨幣的流通。”
雷霆監管后ICO“群像”
9月4日下午3點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在的多個ICO社群開始傳播央行“監管令”截圖。早先幾天,幾篇媒體報道也曾重重砸在投資人心頭,但正在品嘗財富甜頭的多數人卻將之視作惡意做空的“假新聞”。
畢竟,監管風暴刮起前,他們看到的投資回報數據是:量子鏈ICO第一天最高價格66.66元,漲幅達33倍;Stratis一年漲了1500倍……
但9月4日下午公告帶來的重擊讓人無法再自欺欺人。很快,45區、巴比特資訊等專注于區塊鏈領域的自媒體先后推文速遞這一消息,各大社群開始火速彌漫“末日”氣氛。
記者了解到,公告發出后,多家ICO平臺迅速發布公告選擇停止ICO服務或是關閉網站。此前國內排名前三的ICO項目信息展示平臺中,已有包括ICOINFO和ICOAGE兩家宣告暫停ICO服務。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4日17:30,即公告發出后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里,累計有24家ICO平臺停止ICO服務或關閉網站。此外,包括云幣網在內的多家二級市場交易平臺也紛紛表示暫停線上交易。
而經過兩三天的發酵,社群內依然“哀鴻遍野”,無數貿然進場的人們捂著傷口走到了錢包的十字路口:往左,是響應監管要求及時“退幣”,但資產縮水50%還算“輕傷”;往右,是死扛苦等項目團隊轉戰海外交易所,卻沒有人能說清團隊跑路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那些發起ICO的團隊創始人們同樣陷入困境。一位不久前剛完成代幣發行的ICO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在一周前已經嗅到了監管氣味,所以團隊已經在尋找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公司的先頭部隊做出了迅速反應,但確實沒想到監管手段如此凌厲。
“我們什么也不能說,現在律師都建議我們保持沉默。”一家剛剛寫完ICO白皮書的創業公司CEO對記者這樣說道。但他私下也告訴記者,該公司發起ICO的領域是資金密集型,原本普通公眾很難參與,所以才會選擇ICO融資,由于啟動資金要求較大,普通VC也比較難合作,他們前期做了很詳盡的ICO項目方案,現在一切都只能停下來。
已經成功在交易所登陸的項目責任方也危機四伏。ICOrace、ICOINFO、ICO365等ICO代投平臺都按照監管要求在網站顯要位置發布了配合央行清退項目的公告。“每天都要配合相關部門的嚴格檢查。”某知名代投平臺創始人對記者說。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還獨家獲悉,一個完成募集但尚未上線的ICO項目在9月4日公告剛剛落地時,針對投資人發布的口徑是“想退幣就可以退,不想退也可以不退,依照自愿原則”,但一天后,口風已經變為“必須退幣,強制退幣”。這一變化,監管層態度比預想中更加強硬應該是主因。
嚴密監管下,大量項目有如驚弓之鳥,騙子們也在望風而逃。就在9月4日晚間,一個7月剛完成路演的ICO項目忽然將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名稱改成與此前的“主業”毫不相關的內容。
而海外的華裔區塊鏈創業者也在密切關注著國內的大事件。有美國科技創業者告訴記者,9月7日已經買好了往返北京的機票,專程來了解ICO“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