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神話破滅
ICO瘋狂的背后離不開各種虛擬貨幣,后者的大幅上漲助推了ICO的瘋狂。
比特幣、以太幣,還有少部分EOS、萊特幣、量子鏈、公信幣、小蟻幣……在ICO“融”到的各種虛擬貨幣幣種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于比特幣。
作為一種虛擬貨幣,比特幣在2009年由中本聰提出,依靠特定的算法,通過計算產生。這種最大數量被設定為2100萬個的虛擬貨幣,近年來價格走勢驚人。
在比特幣剛剛誕生時,1300個比特幣才能兌換1美元。2011年,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便上漲至一美元。兩年后的2013年,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至900美元,而就在此次監管層出重拳整治國內ICO前,2017年8月,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一度飆升至4500美元。以此粗略計算,比特幣在8年間暴漲570萬倍。
在“鼻祖”比特幣誕生后,又陸續出現其他虛擬貨幣。有行業協會公布了26種虛擬貨幣:珍寶幣、百川幣、SMI、MBI、馬克幣、暗黑幣、MMM、美國富達復利理財、克拉幣、V寶、維卡幣、石油幣、華強幣、CB亞投行香港集團、幣盛、摩根幣、貝塔幣、世通元、U幣、聚寶、21世紀福克斯、萬喜理財、萬福幣、五行幣、易幣、中華幣。
2017年以來,虛擬貨幣漲勢迅猛,例如萊特幣上漲476%,瑞波幣上漲54倍,以太幣上漲13倍。比特幣在今年的漲勢雖然不及上述虛擬貨幣,但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監測數據顯示,若以7月31日市值計算,其市值已占據全球主要虛擬幣種總市值的51%。
數據顯示,今年7月,國內比特幣交易成交額達到301.7億元,占全球總交易量的30%。比特幣在中國火熱的交易也引發了對其風險的關注。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正日益成為“地下經濟”的交易貨幣,甚至是首選工具。美國聯邦調查局曾于2013年查禁了絲路網站(Silk Road),該網站便利用比特幣售賣毒品,任何人只需要下載并運行一個匿名工具Tor,將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兌換成虛擬貨幣比特幣,都可以在網站上購買毒品,網站借比特幣支付得以躲過銀行。2013年11月,在絲路網站被關閉1個多月后,網站2.0版本上線,2014年美國再次查封其2.0版本。此外,對全球造成影響的WannaCry勒索病毒更是要求用比特幣支付贖金。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比特幣采用點對點交易、匿名,跨境流動便利,其發明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躲避監管。
早在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而是一種虛擬商品”,并禁止中國的銀行和支付機構直接或間接參與比特幣的兌換交易。
隨著9月4日下午,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大幅下挫。有數據顯示,當日內每個比特幣價格自最高點一度下跌3000元,最低至26000元。
9月14日,作為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幣中國”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并將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家宣布將關閉業務的比特幣交易所。消息發出后,比特幣價格跌破兩萬元。
ICO最強監管被贊“又快又準”
3.0版本風險引監管驟然升級
“相比較此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相當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期來看,這次的監管來得可謂又快又準,由此也可見ICO的風險值,實際上大于以往任何一次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活動。”一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記者,“此次監管機構對其全部進行整頓和關閉,很多人始料未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近兩個月來,央行和證監會針對ICO開展了密集調研。8月18日,證監會曾委托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稱“互金協會”)牽頭召開關于ICO的座談會,一行三會的相關代表均有出席。據上述人士透露,座談會上對時下火熱的ICO市場看法主要集中在如何進行風險管控。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在座談會上表示,“如果傳統金融風險是1.0,互聯網金融風險是2.0,那區塊鏈和ICO風險就是3.0了。”
8月24日,銀監會發布的《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指出,目前非法集資以直接吸收公眾存款、投資理財等為主,而以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私募股權投資等名義的非法集資層出不窮、花樣翻新,迷惑性強,辨別難度大。
8月30日,互金協會發布《關于防范各類以 ICO 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稱,近期,各類以ICO名義進行籌資的項目在國內迅速增長,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并形成了較大風險隱患。一是國內外部分機構采用各類誤導性宣傳手段,以ICO名義從事融資活動,相關金融活動未取得任何許可,其中涉嫌詐騙、非法證券、非法集資等行為。二是由于ICO項目資產不清晰,投資者適當性缺失,信息披露嚴重不足,投資活動面臨較大風險。互金協會在提示中強調,“投資者應冷靜判別,謹慎對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就在同一天,國內知名的 ICO 平臺 ICOINFO 發布通知稱,將暫停一切 ICO 業務,待相關部門監管政策出臺后,再按照政策規范開展業務。一時間,ICO行業風聲鶴唳。
“一開始關于ICO是否應該被叫停業內存在爭議。”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大部分ICO項目已經涉嫌非法集資,但是鑒于相關法律認定并不清晰,因此也有聲音表示是否應該像當初P2P一樣給予一些寬容,不要一棒子打死。所以在8月底的那一段時間,一些項目創建人和投資人其實處于觀望狀態。
叫停ICO的信號出現在9月1日。據媒體報道,原本計劃在9月2日舉辦的“2017 DACA區塊鏈國際高峰論壇”被緊急叫停。計劃參加該會議的嘉賓就包括近日來在ICO市場大熱的知名投資者薛蠻子等人。
中國科技金融法律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此前針對ICO監管最大的爭議點在于是否判定ICO涉嫌非法集資,即如何界定ICO項目中所融到的“虛擬貨幣”,是“貨幣”還是“商品”。
有觀點認為,大多數ICO項目籌集的是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的數字資產,而非人民幣、美元等法定貨幣,因而難以構成非法集資中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兩大類違法行為。但同時也有專家指出,ICO巧妙地規避了《證券法》《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盡管融到的是數字虛擬資產,但是仍然屬于變相非法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