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據新華社電
速凍水餃“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之爭、大企業“綁架”乳品新國標之爭……2011中國食品行業的新國標制訂,在質疑和爭議中前行。顯然,制訂科學國標,化解公眾“食品標準焦慮”,是當務之急,也是民心所向。
“進退”之爭: 新國標“開倒車”?
今年以來,食品國家標準引發的爭議屢見不鮮。在諸多知名品牌速凍水餃陷落“金黃色葡萄球菌門”后,新版速凍面米制品國標中將這一項目從“不得檢出”改成“限量檢出”,讓眾多消費者質疑標準“開倒車”。
乳制品新國標更受人關注。生乳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由舊版國標中的2.95%降到了2.8%,每毫升中菌落總數標準也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認為,說新國標“退步”的結論肯定不對。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倒退多年去看國際上也是“不得檢出”的標準。再以生乳國標為例,陳君石指出,舊國標中菌落總數從低于50萬到低于400萬共分四個等級,用新標準去衡量舊標準中的最低點是不科學的。
“門檻”之爭:國標應就高不就低?
標準“門檻”問題也是爭論的焦點。不少消費者質疑: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自然標準越“高”越好;但新國標在制訂過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遷就低水平企業。
國標制訂門檻到底怎么定?陳君石表示,國標的制訂首要是科學合理;其次則是引導行業發展,制定可操作性強、可落實的標準。“如果一個新的國標只能高高在上,沒有一個企業能達標,就難有實際意義。”
事實上,國標應相當于“最低門檻”,并不是“天花板”。
“新國標已完全達到安全的要求,就我國現狀而言,最令人擔心的是標準能否落實的問題。”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高級工程師汪國鈞指出。
“綁架”之爭:國標制訂誰說了算?
在乳品等新國標的制訂中,國內幾大巨頭企業作為制訂主體的身影頻頻進入公眾視線,引發了疑惑。
衛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標準出臺包括立項、起草、公開征求意見、審評、報批等環節,企業界代表只參與了前兩個環節。而且乳品新國標制訂過程中,具體起草的專家有70多位,其中企業代表僅9人。
國家標準是“公器”,制訂過程中必須建立起公眾普遍信任的嚴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讓公眾產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眾的“食品安全焦慮”,必須從標準制訂程序、原則入手。
誰來制訂,怎么制訂,以什么原則制訂等細節應向公眾公開并得到認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金泰廙指出,我國食品標準制訂中的“風險交流”工作并沒有很好開展,國家標準最終服務的是全體公民的安全健康,因而要更多吸納民意,不能只由監管部門和企業“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