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工科”火了起來。2月份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隨后,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此后,關于“新工科”的討論不僅在高校展開,也成為企業的熱點話題。
教育部指出,希望各地高校開展“新工科”的研究實踐活動,從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新工科”的建設與發展。
“新工科”,能否培養出“中國制造”需要的新人才,正在成為教育界關注的話題。
傳統工程教育有些“舊”,企業“吃不飽”
我國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科本科在校生達521萬人,當屆畢業生119萬人,專業布點17037個,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面對龐大的工科生群體,企業常常感到的卻是人才“吃不飽”。
“招來的學生,很多實際業務能力不理想,很難直接上手使用。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得不采取這樣的形式,提前半年讓學生來實習,熟悉企業業務,畢業了再正式招進來。”在一家工業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陸先生說,“最重要的是,企業規定,新進兩年的大學生要下廠鍛煉,很多人聽到這個,就不來了。”
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我國制造業人才面臨著較大缺口。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8589萬人,專業技術人員僅為809萬人,占比不到一成。而在裝備制造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近1794萬人,其中人才總量近736萬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者占人才總量不足三分之一。
“還有一點,工科學起來課程更難,但工作環境可能并不理想。這使得很多工科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所學專業,或者不愿意繼續深造,也有不少人跨專業考其他專業碩士。”從一所地方理工類高校畢業的謝曉宇說,他所在的班里,有不少人轉考經管類研究生。“本身工科生的數學成績好,跨專業考研比文科生有優勢。”當然,這些學生畢業后,也不愿再從事工科工作。
“人才是發展壯大新經濟的首要資源。工程教育跟產業發展是緊密聯系的,相互支撐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滯后,那就拖了產業的后腿。我們急需發展‘新工科’,來支撐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
“一些已經淘汰的東西,學校還在講,還在考,還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