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共識”之后
今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與會的30所高校對新時期工程人才培養進行了討論,探討了“新工科”的內涵特征、建設與發展的路徑選擇,最終達成了“復旦共識”,提出要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主動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
根據這份共識,工科優勢高校、綜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作用并不盡相同。工科優勢高校的關鍵詞是“科技創新”,“要對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發揮主體作用”;綜合性高校的關注點是“技術和產業”,“要對催生新技術和孕育新產業發揮引領作用”;地方高校的發力點則在“區域”,“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這份共識還提出,“新工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參與,“鼓勵行業企業參與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
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就建議,應當進一步激發和釋放重點工科高效辦學活力,建立企業行業參與大學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落實工程人才培養的實習實訓環節。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日新月異發展,新專業也不斷出現,新的專業領域也出現了人才缺口。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95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行業人才缺口450萬人。
“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滯后,那就拖了產業的后腿。”張大良說。
許多高校也在加大“新工科”領域內的專業布局。2015年,高校本科專業新增備案中,物聯網工程新增數達到了61個,數字媒體技術達到29個,網絡工程達到了27個。
不過,在實際教學中,“新工科”到底該怎么教,學生該如何培養,依然需要探索。在“復旦共識”中,相關高校將共同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圍繞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等內容開展研究和實踐,“邊研究、邊實踐、邊豐富、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