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走進永春縣達埔鎮新瓊村,漫山的沉香樹枝粗葉茂,“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的農家庭院舉目皆是,村民在院子里泡著永春“佛手茶”、修剪著沉香樹的景象隨處可見。
近年來,新瓊村立足達埔特色產業香產業,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成立永春縣新瓊青嵐香料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合作共贏,有效破解“集體窮、群眾散、產業弱”等難題,走出一條既強村又富民的共贏之路。新瓊村村集體經濟由2015年年收入1.2萬元增長至2024年年收入127.1萬元,實現了百倍增長,同時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2.1萬元。
支部引領,資源盤活煥新生
“以前房前屋后雜草叢生,打理起來費時費力。現在合作社帶領我們發展庭院經濟,在房前屋后種上了沉香樹,不僅美化了環境,還統一收購,一棵能賺兩三千塊”潘某邊修剪邊笑著說。
合作社以新瓊村發展庭院經濟項目為契機,引導原有的庭院種植戶納入了合作社,同時推出了“送苗到戶、技術到人、保價回收”的惠民模式,由合作社統一采購沉香苗,免費發放給社員,并派技術人員全程參與種植管理、提供技術支持,長成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進行深加工,實現產購銷一體化,有效解決村民“不會種、種不好、賣不掉”的后顧之憂。目前,參與庭院種植的社員已達1400戶,共種植沉香樹7000余株,預計5年內可為全村村民增加收入700萬元。

新瓊村采用集中流轉方式盤活村集體廢舊茶園、蘆柑園等閑置土地資源,并帶動村民、種植大戶以勞動力、技術、閑置土地等方式入股合作社,規模化、專業化打造沉香基地。目前,已建設250畝的標準化沉香種植基地,共種植沉香苗木2.5萬株,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專業化運營,成材后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1000萬元以上,成為支撐未來合作社發展的“支柱”產業。
強化服務,產業發展有保障
在新瓊村連片種植基地里,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團隊正在指導村聘技術人員進行沉香樹管護。“要注意修剪密度,保證光合作用。”專家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新瓊村通過“合作社+高校”的模式,定期邀請高校院所的農業專家對合作社所有社員開展技術指導,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使沉香苗成活率達到95%以上,畝產效益顯著提升。

新瓊村依托永春縣新瓊青嵐香料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對接省農林大學、信用社、勞動市場、產權中心等機構部門,通過組建科技服務隊、設立金融服務站、創建零工驛站等方式,為社員提供“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勞務服務、產權(專利)服務、訂單服務、入會服務、品牌服務、加工服務”8項服務,著力解決合作社及社員發展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技術欠缺、資金短缺、勞動力匱缺、專利意識薄弱和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打破沉香產業發展“壁壘”。
鏈式發展,品牌走向大市場
在中國香都的香品展示基地里,各類香品琳瑯滿目,其中不乏新瓊村合作社的產品。“我們合作社研發的各種篾香、線香、盤香等香品深受消費者喜歡,特別是沉香茶,很多人試了之后都說口感好,還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新瓊村黨委書記潘文兵笑著說。
為進一步提升沉香產業附加值,打通從“田間”到“車間”再到“市場”的各個環節,新瓊村依托當地種植沉香樹品質高的特點,通過合作社注冊培育“嵐博士”品牌商標,研發沉香茶、香珠、燃香等十余種精深加工產品,并對接永香閣、萬譽恒等精深加工企業,實行標準化、規模化的產品訂單生產,制定種植技術指導、包裝設計、品質把控、標識規范統一標準,為提升品牌價值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依托沉香種植基地沿線的溪濱公園,發展鄉村旅游、康養休閑,全力構建沉香全產業鏈和文旅融合的發展格局。
如今,在新瓊村的引領帶動下,周邊的建國村、楚安村等已陸續開始發展種植沉香樹。下一步,新瓊村將依托合作社,探索實施村級黨建產業聯盟,用“同一個產業、同一個品牌、同一套服務”構建多村“抱團發展”,引領帶動周邊村共同致富增收,共享利益壯大村集體經濟“共同體”。(林輝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