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太原馬艷飛案和武漢鄭禹案牽涉人數最多的“人人分期”表示:“我們拒絕接受此類采訪。”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魏艷麗長期處理此類案件。她感到,迄今唯一專門規范網貸的由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網信辦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距離真正落地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由她代理的相關案件,在向銀監會、金融管理局投訴時會沒有回應,去公安機關報案時,公安機關判定這屬于民事糾紛,不予立案。拿不到公安機關的不予立案通知書,又無法在檢察院立案。
在武漢,原價6788元的手機滾動成了3萬多元的債務,催款電話也讓很多受害學生感到不安。他們想不通,自己為什么不是法院判決書上那29位受害者中的一員。
派出所曾以“做筆錄做晚了”等各種原因解釋他們的疑問,但很多受害者表示,自己多次到派出所要求做筆錄,常常一等就是一下午。即便做了筆錄,名單上也沒有自己的名字。
太原的許寧警官親身感受了此類案件的繁雜。為了查清馬艷飛案,他所在的龍城刑警隊先后兩次向市檢察院和省高檢申請延長偵查。在160多天的時間里,僅馬艷飛,許寧就審訊了30多次。最終,紙質和電子版案卷合計200多冊,往檢察院運送需要3輛車。復雜的案情也使得馬艷飛案至今未能開庭。
今年3月3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宣布成立網絡借貸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將制定網絡借貸自律管理規則、經營細則和行業標準,開展自律管理及檢查,維護市場秩序等多項工作。
范立夫擔憂地表示,校園貸領域已陷入兩難境地。一些平臺退出,另一方面,不合規的平臺仍然存在,亂象依舊頻發,行業被“妖魔化”。
他認為,校園貸作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能滿足即期支付能力不足學生的消費需求。如果平臺能夠按照監管政策合規經營,那么校園貸并非完全是負面的。
一位互聯網金融從業者認為,此類事件通常是:學生里的品行惡劣者來騙貸,而許多學生貪圖小利,信用意識淡薄,被同學誘騙貸款。在處理中,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以同情代替道理,由企業買單,那信用社會、契約精神無從談起。校園需求宜疏不宜堵,如果正規企業不再為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服務,那這部分空白將被高利貸和逃脫監管者所占領,劣幣驅逐良幣。
現在,諸如“武漢大學生貸款分期”的小廣告還在鄭禹的母校俯拾即是。它們聲稱“是學生來就放款”,“不看征信,不打父母電話”,“推薦一名大學生,可獲500~5000元獎勵,能者多勞”。
電線桿、垃圾桶和馬路邊依舊充斥著貸款小廣告。在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背后,網貸的叢林中依舊上演著狩獵的劇情。
武漢的一名放款人得意地在微信朋友圈曬出大量與大學生的轉賬截圖,也警告式地發出幾張催債圖片。圖片說明是:“按時還錢啥事沒有,不講誠信的,我讓你連年都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