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齊發力
■幫助特殊兒童長大后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
患有自閉癥的小峰因輕度智力障礙曾在語言能力方面一度滯后,如今在晉陽小學就讀二年級的他已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這一切全靠特教資源中心的幫助:小學入學前,中心為小峰做了全面評估,并為其家長給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方法,這使得小峰最終順利進入普通小學學習。
目前,武侯區已將特殊教育發展列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將“經費投入、設施建設、師資配備”作為重點工作,每年投入專項經費40萬元。去年,武侯區全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已達每年小學生9200元,初中生11600元,是普通中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的10倍。
武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區將全納教育納入政府督導,開展分層分類考評,對于無故拒絕接收特殊兒童的學校,在評優中一票否決。“但推行全納教育不能全靠黨和政府,需要讓全社會廣泛參與。”
“他倆長大后肯定也是鐵哥們兒!”周末時,蔣麗讓兒子小力邀請班上的特殊兒童小龍到家中做客,看著兩個孩子一起開心玩耍,蔣麗欣慰地表示,小龍從小力身上找到了友愛,小力也從小龍那兒學到了堅強。隨著全納教育理念的推廣,武侯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志愿者。他們不僅抽時間到教室陪讀,到資源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而且鼓勵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兒童們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如今,不僅有專業醫生、治療師、心理學家,而且有眾多的社工、義工和各類志愿者通過特教資源中心加入到全納教育中。武侯區已建立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室、3個“心靈驛站”、7個“陽光家園”,為特殊兒童融入全納教育提供康復支持。“看著自閉癥孩子們純真的眼睛,我真想流淚……”志愿者王松說:“他們都是星星的孩子,只要大家都來幫忙,他們總有閃閃發光的一天。”
在成都市2016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劃專項督導評估中,武侯區獲得100分,是全市中心城區最高分,并被救助兒童會推選為“全納教育推進示范區”。“每個人都出一份力,就能建成‘全納社會’。”四川省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員黃汝倩表示,只有建立起充滿愛心、對特殊兒童無歧視的“全納社會”,才能讓特殊兒童長大后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使他們變得不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