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自閉癥兒童救助基金、北京市孤獨癥康復協會等機構于4月2日—5日聯合主辦“世界自閉癥日十年盛典”以及“愛在藍天下十周年藝術展”公益活動,促進人們對孤獨癥患者的關注和扶持。
參觀者在欣賞孤獨癥患者的畫作。記者 徐 燁攝
“全納教育”的概念于199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其內涵在于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無排斥、無歧視的教育。在現階段,我國全納教育的推廣仍面臨經費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種種問題,特殊兒童也主要是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那么,成都武侯區的實踐具有哪些借鑒意義?從學校到社會,在全納教育的推廣方面還可以進行怎樣的嘗試和努力?
課間休息的鈴聲響了,9歲的小柯在同學的攙扶下緩慢走出教室。盡管因中度腦癱行動不便,但當她加入到嬉戲玩耍的孩子們當中時,臉上綻放的笑容依然燦爛奪目。
在成都市武侯區,像小柯一樣罹患腦癱、自閉癥等疾病和有學習障礙、情緒行為問題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共計1000余名,其中九成以上就讀于普通學校。“普通學校讓特殊兒童能盡早融入正常環境。”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秘書長許家成教授表示,普通學校無差別地容納所有學生,為特殊兒童提供正常的受教育機會,這就是全納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