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江蘇常州“毒地”事件已有大半年時間,當時備受爭議的那塊“毒地”,即常州市新北區的常隆地塊,曝光后已經鋪上了草坪,又種植了許多新樹。然而,不少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家長在接送孩子時,仍不時能看到“毒地”內樹木枯死、不斷復植新樹的現象,與“毒地”只有一條馬路之隔的常州外國語學校也偶爾會出現花草枯死的情況。日前,常州“毒地”事件引發的環境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圍繞“毒地”污染環境帶來的危害,以及“毒地”修復責任該誰承擔等法律問題,記者再次進行了深入調查。
“沒有污染”的調查結果
2015年年底至2016年4月期間,剛剛搬到新校址的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部分學生不斷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和疾病。學生家長調查發現,學校北面有一片工地(以下簡稱“常隆地塊”),原本有三家化工廠,即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江蘇華達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原常州市華達化工廠)?;S生產的大量氯苯、環芳烴、汞、鎘等污染物超標嚴重,導致所在地塊成為“毒地”。
“樹不能說話,但它可以死給人看!”2016 年12月22日,在江蘇省常州市,一位常州外國語學校學生家長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如此形容。
“現在‘毒地’上采用的覆土法處置措施相當于把炸彈埋在了廢土里。”常州外國語學校的一位學生家長王強(化名)依舊憂心忡忡,他的孩子在“毒地”事件中身體被檢測出異常,雖然現在好轉了,但是“誰又能保證孩子的健康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并在將來都不再受‘毒地’侵害呢”?
歷經幾個月,江蘇常州“毒地”事件輿論影響逐漸淡化,王強一家的生活也漸漸回到正軌,他幾乎每個工作日晚上8點30分都會準時出現在常州外國語學校校門外,接兒子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