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監督者,同學其實并不是最恰當的身份,同學之間的復雜利益與情感關系,也讓實名舉報不止于舉報——它也意味著同學關系的決裂、集體對問題個體的徹底排斥。
“竢實揚華獎章”被視為西南交通大學學生個人的最高榮譽。11月24日,在“竢實揚華獎章”評選答辯會結束后,網上就流傳出該校建筑與設計學院2013級城鄉規劃班學生的實名舉報信,信中稱:該班學生、“竢實揚華獎章”候選人李某,利用制度漏洞,借淘寶便利發表論文、獲取專利,并在舉報信中列數李某“學風不正、評獎不信”等多項問題。
西南交通大學經調查后,決定取消李姓同學本次“竢實揚華獎章”評選資格,并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回應:學校始終反對任何形式的學術造假行為,也要給犯錯的年輕人一個糾正錯誤、改過自新的機會。
與許多被媒體曝光的學術不端事件不同,這次的當事人是本科生,并非學校教師或研究生。之前媒體對本科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缺乏關注,并不意味著本科生就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由于監督缺失、管理松散,本科生學術不端行為可能比媒體所曝光的嚴重得多。由于近年來很多高校嘗試讓本科生接觸科研,并把科研成果納入對本科生的考評體系,所以本科生也能通過學術不端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