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才并舉”破解“補短板”瓶頸
“這個和企業合作的污泥綜合利用與示范、垃圾滲濾液處理項目每天可加工生活污泥1000噸,創收利稅200萬元,對環境治理,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有重要作用。”日前,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副院長侯琳熙教授介紹自己為企業支招的金點子。
征集“十佳金點子”,只是泉港破解石化產業“補短板”面臨缺技術、缺人才瓶頸的舉措之一。洪自強告訴記者,石油化工是一項高、尖、新產業,沒有高新化工人才很難建成高層次的石化基地。為此,泉港以創建“石化人才集聚區”為目標,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才并舉”,推動泉港既成為石化產業的高地,同時也成為人才集聚的高地。
緊扣需求引進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引進7000多名石油化工、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等關鍵領域所需求的各類人才。同時,實行柔性的借智引才機制,僅專家服務團去年就幫助110家企業論證項目30多個,解決技術難題50多項,提出可行性建議120多條。
整合資源培養人才。根據各類人才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人才+項目”“人才+產業”“人才+課題”等培養模式,提高服務石化基地建設的能力水平。如,與清華大學化工系聯辦泉港社會實踐基地,每年組織20名以上化工系博士、研究生到重點石化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動提升產業人才隊伍素質。
搭建平臺用好人才。主要依托“兩院兩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孵化基地等,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發揮作用提供良好平臺。如,創辦福建師范大學泉港石化研究院,已共建18家院企合作研發中心,承擔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等各級科研項目30多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多件、實用新型專利20多件。
優化環境留住人才。先后制定出臺“新泉港人”、優秀和緊缺人才引進、石化產業人才聚集計劃、人才公寓、自主知識產權規定等25份政策,對優秀人才給予津貼補貼、住房保障和創業扶持等,并為人才重點項目提供企業“三稅”補助、人才個稅獎勵等16條優惠措施,使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創業專心。
創新驅動打造產業“升級版”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泉港區前黃鎮普安工業區的石化高新技術孵化基地,只見南烽科技公司的生產線上一片繁忙。“這種防火涂料產品涂層超薄、耐火時間久,且在生產、施工、燃燒時對人體和環境均無毒無害,目前市場供不應求。”公司總經理助理蔡美聰說。
據悉,在孵化基地的助推下,該企業突破阻燃涂料的關鍵技術難題,研發的“無鹵防火阻燃劑”獲批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船舶機場等領域。該企業從成立至今,短短5年時間,已經成為防火涂料行業的一匹“黑馬”,去年的產值達到5000萬元。
“當前,全球傳統石化產業都面臨著產能普遍過剩、成本持續上升、盈利空間不斷壓縮等情況,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全球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洪自強說,在此背景下,泉港大力推動政產學研形成合力,攜手打造石化產業“升級版”。
作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泉港石化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的專家人才、技術力量、實驗設備等對孵化器內企業全面開放,并與1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采取項目合作或校企聯合、技術合作等多種合作方式,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目前,基地已引進孵化企業11家,孵化項目27個,有效提升孵化基地內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內相關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是引領創新的高效“催化劑”。近年來,泉港大力推進石化高新技術孵化基地、“兩院三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建設,其中,福師大泉港石化研究院目前已初步建成五大實驗室、三大中試生產線和1個安全教育培訓基地。同時,合成樹脂功能化技術重大研發平臺、泉州市聚氨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專業化服務平臺也同步推進建設。
此外,該區引導區內企業與北京化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5個高校研究生實習基地,3個校企合作平臺,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98項。目前,全區80%以上中小科技型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市級以上各類企業研發平臺總數達到23家,全區企業研發平臺逐步形成涵蓋主要產業領域的完善體系。
科技創新,政策支持的“陽光”不可或缺。為此,泉港先后出臺并實施《自主創新獎勵規定》《自主知識產權獎勵規定》、新材料高新園區規劃等多項鼓勵創新政策,重點從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稅收激勵等方面,加大對入駐該區的高新企業在信息、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投入上的扶持力度,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