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視、自行車、竹桌椅……在鯉城區新華南路附近,一處充滿年代感的復古空間悄然亮相。這便是金山社區通過“微改造”精心打造的新地標——金山街坊,經過一段時間試營業,迅速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體驗。

據了解,該空間前身是泉州海關檢驗檢疫局辦公場地,占地約4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曾長期處于閑置狀態。而其所在的金山社區及周邊3公里范圍內,居住區密度大,居民對休閑空間、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迫切。今年3月,金山街坊改造項目啟動,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提升,致力于打造一個充滿溫情與記憶的公共文化生活場所。

“社區內遍布老式居民樓,居民家中也留存著大量老物件,復古風改造能更好地融入本土環境,喚醒大家的共同記憶。”項目負責人上官志鵬介紹,此次改造全程深度還原80、90年代風貌,涵蓋街坊茶館、煙火金山、鄰里時光點、非遺π空間等多個特色區域,從元素設計到場景布置都充滿懷舊質感。同時,項目創新采用“半社區+半商業”的復合運營模式,實現社區功能與文化創意的有機融合。


如今走進金山街坊,仿佛一腳踏入時光隧道。開闊的大廣場上,幾十張竹桌竹凳整齊擺放,市民游客圍坐品茶,品嘗從“綠皮中巴車”造型餐車中端出來的古早味美食。榕樹下,孩子們追逐打鬧,笑聲陣陣;竹編搖椅上,居民閑話家常;復古路牌和小賣部等布景前,不少人忙著拍照留念,定格美好瞬間。室內空間同樣精心規劃,一二樓打造為茶館和復古主題區域,三樓則被改造為多功能教室,定期開展非遺手工課等特色活動,實現了空間的高效復合利用。

“這里太復古了,很有特色,我特地來打卡。”專程前來打卡的傅女士贊不絕口,家住附近的林阿姨也在此享受著愜意時光,她告訴記者:“我經常帶著孫子來這里逛一逛,在搖椅上躺著特別舒服,再也不用愁沒地方遛娃了。”


除了硬件設施的升級,社區還通過豐富的活動讓空間“活”起來。試營業期間,不僅播放露天電影,還展演提線木偶、火鼎公婆等非遺項目。今年重陽節時,社區還組織居民在此相聚,大家一起觀看表演、泡茶聊天,在懷舊氛圍中共度佳節。此外,社區依托空間同步運營“黨建+”鄰里中心、“厝邊冇談”室與公益書屋,讓文化服務走進居民日常生活。
“改造不僅是盤活一個閑置空間,更希望能為老舊社區注入持久活力。”金山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場景體驗,不僅將增設LED屏幕與特色裝置,還將引入更多元的文化活動,讓更多市民游客在金山街坊感受濃郁煙火,讓泉州的文化底蘊可感可觸,讓社區的鄰里溫度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