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金谷溪岸,潺潺流水與姿態各異的雕塑輕聲對話,訴說著這片土地正在發生的美麗嬗變。在這里,文創不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而是化作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美學,悄然重塑著鄉村的肌理與靈魂。

金谷溪岸游人如織
從“鄉土記憶”到“文化IP”
濃縮于掌心的安溪地標建筑冰箱貼、鐫刻茶鄉風景的鑰匙扣、再現清水祖師神韻的車載擺件……近日,金谷溪岸游客服務中心迎來一批“新住客”——以本土山水、茶文化、清水祖師信仰等為靈感的文創產品正式上架。這些承載安溪文化基因的創意物件,不僅是游客爭相選購的“伴手禮”,更以“小物件撬動大產業”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的文化動能。

金谷溪岸游客中心上新的安溪文創產品
文創展柜前,來自廈門的陳女士手持一枚清水巖冰箱貼端詳:“立體浮雕的‘帝’字形建筑、漸變水紋的扇面設計,連枝枝朝北的古樹細節都栩栩如生,這才是真正的‘安溪限定’。”
據介紹,這批文創產品設計靈感深深植根于安溪豐富的文化符號:有的以藝術化字體凝練茶山綠意與古建風韻,呈現于筆記本、帆布袋、紅包等日常物件;有的以清水祖師文化為脈絡,開發出“有求必應”音箱、“清水之舟”香插、祖師香囊等產品;還有的將安溪地標建筑融入冰箱貼與圓章,讓厚重歷史與靈動自然在掌心交織。
“文創不是簡單的符號拼貼,而是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共鳴點。”安溪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創作團隊始終從非遺、民間技藝與建筑紋樣中汲取養分,提煉具有在地識別度的美學元素,構建出一套融合安溪氣質、講述安溪故事的設計體系。
金谷鎮副鎮長張錦川介紹,該系列文創產品兼具實用性與親民價格,深受游客青睞。如今,前往游客中心選購文創產品已成為許多游客金谷之行的必選項,多款富有安溪特色的產品也被網友列入“安溪旅游必購清單”。這些契合年輕人審美的文創,不僅贏得市場認可,也為安溪文旅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文創產品成為‘流動的文化名片’,游客不再滿足于‘到此一游’,而是希望通過文創帶走一段‘文化記憶’。”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承載安溪故事的文創產品不是簡單復刻,而是一次美學的“提純”,讓文化變得可親近、可傳播、可消費。它們的持續走熱,印證了安溪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生動演繹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無限可能。
文創經濟催生“新鄉人”回流
藝術家的回歸,為安溪鄉村帶來點石成金的轉變。
2021年9月,金谷籍藝術家陳文令回鄉自籌資金建造金谷溪岸藝術公園。他巧妙選用溪中石頭、廢棄民房材料,賦予公園“不可山寨”的獨特氣質:石塊變成樹蔭下的休憩床椅,錯落的石跳釘如琴鍵般奏響溪歌。陳文令不追求網紅效應,而是希望“用一磚一瓦,堆壘起一個永不落幕的個展”。

禧見文創館
藝術公園的建成打開了金谷鎮文旅產業發展的大門。據統計,公園日均接待游客800余人,“五一”期間更是突破10萬人次。
受此感召,00后青年吳志鑫今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將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土樓民房改造為“禧見文創館”。
走進文創館,質樸溫暖的氣質撲面而來。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在創意點化下重獲新生。吳志鑫介紹,團隊秉承“低成本高視覺沖擊”理念,將藝術靈感與廢棄材料巧妙融合:收銀臺采用閩南“出磚入石”技藝,以舊磚、窗花、卵石和回收木材壘砌而成;店面招牌選用一塊被白蟻啃噬的松木,其獨特紋理成為詮釋“殘缺美學”的獨特標識;舊櫥柜搭配扎染花布與老柜門,便化身韻味十足的展臺。
“我被文令老師對家鄉毫無保留的熱愛和投入深深打動。隨著公園建設和一件件藝術品落地,整個村鎮就像被重新注入了活力。”年初,吳志鑫還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在陳文令的支持下,將目光投向家鄉這片煥發新生的土地??吹郊亦l文旅產業發展盛況,他萌生念頭:“安溪有這么多好玩有趣的文化和物產,我能不能就在這里為它做點什么?”

禧見文創館游客體驗區
如今,禧見文創館即將上線陶藝、藍染等非遺手工體驗,極大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將一日游升級為深度文化體驗游。
“我們正在尋找安溪本土的非遺手工項目,從個人手工業從業者身上尋找創意和原材料,讓游客可以親手制作一件帶有金谷記憶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吳志鑫說。“文創+體驗”讓游客從被動的觀看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將溪岸的“舞臺感”延伸到游客的指尖與記憶,完成從“參觀”到“參與”的升華。
“文創不是孤立的產業,而是鄉村振興的系統解決方案。當村民們看到大學畢業生都愿意回來,并且能用廢棄的老屋和木頭開創一番事業時,他們對自己家鄉價值的認知被徹底刷新。”張錦川表示,鄉村振興最美的圖景,不僅是環境的煥新,更是文化的蘇醒與人的回歸。
金谷溪岸的實踐是一道動人的先聲。當晨光再次灑向安溪的千重茶山、萬頃林濤,它所照亮的,已不只是一條溪岸的蘇醒,更是整片鄉土在時代脈搏中的文化自覺與創新勃發。 (融媒體記者 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