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除了提供金融服務的各家銀行,還有一些另類的銀行。里面存放的,不是一張張鈔票,而是臺灣人重視的另一些珍貴資源,比如被稱為“珍稀樹木之家”、“流浪樹木之家”的樹木銀行。
5月6日,臺南市議員郭國文要求臺南市長賴清德,運用“資源轉換再生”的概念,籌設“樹木銀行”,以達儲“植”減碳的目標。
郭國文強調,全臺目前有8個縣市都設置了樹木銀行,“五都”之中僅臺南市尚未設立。而賴清德也從善如流,宣布臺南將在九份重劃區設置樹木銀行。
這種“不甘人后”的提議,事實上折射了臺灣社會越來越強的環保意識。
去過阿里山景區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附近規模龐大、環境優美的樹木銀行,也就是臺灣林業局專設的南區樹木銀行(嘉義縣觸口自然教育中心)。該中心主任葉士滕告訴導報記者,早年為了保護珍貴老樹、安置因公共工程暫時移植的樹木,臺當局“農委會”林務局引入“樹木銀行”概念,在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各設一處樹木銀行,分別位于宜蘭縣五結鄉,臺中市東勢鎮福隆里、嘉義縣觸口自然教育中心、臺東縣臺東苗圃。
據他介紹,這種樹木銀行主要分為“永久移植區”及“假植區”。其中永久移植區是專門用于永久安置珍貴老樹 (樹齡100年以上,或樹干胸高直徑1.5米以上,或樹干胸圍4.7米以上)以及特殊、稀有或具有保存意義的樹木。
至于假植區,則主要用于安置因為公共工程必須暫時移植、遷置的樹木。施工單位在清理場地時挖出來的樹木,都必須及時存入樹木銀行,等工程結束后,再根據需要將其移栽到規劃好的地方。和一般銀行服務不同的是,這些樹木存到樹木銀行,不用交管理費,也不會生利息,林管處還會派專人照料樹木,注意樹木生長狀況。
因為樹木銀行契合了綠色環保的社會蜂巢,島內多個縣市也向林務局學習,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等都會區,先后劃撥寶貴的土地資源,紛紛辦起了樹木銀行。
這些樹木銀行成立后,不僅讓工程移植的老樹死亡率降到最低,也減少了新建景觀工程的成本,并將樹木移植技術傳給更多普通人,極大保護了島內的綠色生態資源。目前,臺灣也正在豐富樹木銀行概念,整合現有資源,加大樹木銀行園區的開放性,提供民眾親近、了解與保護綠色資源的機會。(海峽導報記者 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