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日訊 “我們收藏黃益建先生捐贈的‘閩臺行’企業批準證書,要感謝福建省臺聯鄭嵐先生從中牽線搭橋。”國家博物館的吳華良先生的一席話,意外牽出了全國臺聯創會副會長鄭堅、省臺聯辦公室鄭嵐、省臺盟鄭藝一家三代的兩岸“半屏山故事”。
老臺胞鄭堅寄出兩岸首封家書
鄭嵐的父親鄭堅是全國臺聯的創會副會長,一位定居大陸65年的老臺胞,2008年12月15日,兩岸通郵,鄭堅寄出了第一封從大陸到臺灣的直郵家書。
1949年的兩岸分離,也使鄭堅一家8口,像半屏山一樣被一分兩半,鄭堅的父親鄭抱一帶著兩男一女定居大陸,母親帶著兩女一男留在臺灣。
1974年,鄭堅擔任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副總編,負責對臺廣播的閩南話節目,里面有一個對臺親人報平安的節目。思母之情折磨著姐弟三個,大姐鄭晶瑩在廣播中向著遠在海峽那邊的母親說,“阿母,我在大陸教書,爸爸弟弟都好,早晚我們能見面,你要多保重啊……”一個臺灣的鄉下親戚在廣播里聽到了這個信息,立即告訴母親,“聽到你大女兒在大陸報平安了,他們一切都好”。當時,海峽那邊的母親潸然淚下。
時間又過了9年。一天,鄭堅家里的電話響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電話里是三弟鄭鴻川的聲音。一個多星期后,74歲高齡的老母親從臺灣到美國舊金山,歷程萬里轉機到了福州。一出候機廳,孩子們沖上去抱住30多年未見面的母親,一家人相擁而泣。
一年之后,美國的三弟、臺灣的二妹從美國到大陸接母親,一家人終于在北京相聚了。
2008年,兩岸兩會恢復商談,同年兩岸實行全面三通,鄭堅投入了大陸直郵臺灣的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訴二妹鄭卿玲:“臺翁晚居京城北,靜心湖畔好怡情,喜聞兩岸大三通,終見親人皆開顏。”從此,一家人相見,再也不用繞幾萬里的路程了。這封兩岸通郵后的第一封家書,目前已為國家博物館收藏。
省臺聯鄭嵐放飛臺灣首批信鴿
說起鄭堅的兒子鄭嵐,涉臺系統可謂無人不知,大家都稱他是省里的老臺聯。鄭嵐曾是省里的一名射擊運動員,是第四屆全國運動會臺胞代表隊的掌旗手。熱愛臺胞工作的鄭堅,1981年就把兒子“拽”去參加創辦福建省臺聯,從此鄭嵐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0多年。
鄭嵐回憶起省臺聯剛創辦時開始的兩岸交流活動連稱非常有意義。閩臺一水相連,從臺灣放飛的信鴿常常因為臺風、雷雨等氣候原因迷途飛到福建,1982年,省臺聯就發起了“鴿子·鴿子回家吧”活動,通過福州市信鴿協會,尋找飛失的臺灣信鴿,并在信鴿的腳上套上“福建省臺聯向臺灣同胞問好”的祝福腳環,并與平潭漁民在海邊或出海放飛,讓鴿子帶去大陸鄉親對臺灣親人的問候。
省臺盟鄭藝臺胞家庭的第三代
鄭堅的孫女鄭藝在省臺盟工作,鄭藝走上涉臺工作崗位,完全是受到爺爺和爸爸的影響。
喜歡漫畫的鄭藝,大學時學的是日語,畢業后在一家私企工作,但她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點什么。父親鄭嵐對女兒說,“我們一家兩代人都在從事涉臺工作,希望第三代也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爸爸的話鄭藝這次聽進去了。2007年,鄭藝參加了福建省公務員考試,如愿考入泉州市臺聯,現在在省臺盟工作,和爺爺、爸爸一樣,祖孫三代一起為兩岸和平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N海峽都市報記者 之光 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