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6日訊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進入一個和平發展的新階段,經貿合作、民間交流、事務性協商得到不斷拓展,兩岸兩會商簽了18項協議,經貿合作得到深化,人員往來更加熱絡,民間交流更加頻繁。兩岸關系循著“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思路穩步發展。這五年,也是兩岸關系發展一個最好的歷史時期。
隨著兩岸關系進入鞏固深化期,新的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這就是兩岸不可回避的政治議題。兩岸關系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經貿議題上。去年馬英九已經進入第二任期,兩岸關系也進入了“深水區”,先易后難,不等于“只易不難”;先經后政,不等于“只經不政”,兩岸如何聚同化異,邁入政治協商的新階段,馬當局需要認真思考與對待,這樣才有可能突破目前臺灣的經濟困境與馬英九施政的天花板。
兩岸和平協議是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
馬英九上臺以來,兩岸關系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基礎上,遵循“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互利雙贏”的十六字方針,穩步向前發展。兩岸兩會以“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方式進行制度性協商,因而18項關系民生經貿的協議得以商簽,開放了兩岸直接“三通”,兩岸鄉親可以從海上、空中直接往來,大陸居民可以組團赴臺游,并有13個城市開放了赴臺個人游,ECFA早收計劃開始實施,并開始了后續協商。
但是,政治經濟議題不可能完全分割:一是兩岸關系要持續和平穩定發展,必須有制度性保障。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其中談到了: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軍事互信、和平協議,這就是循序漸進的最好做法,也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既有成果及長遠方向,不因政治上的因素而受到干擾與破壞的有效途徑。
二是政經分割脫離了兩岸關系的實際,如果回避兩岸的政治議題,也將給更多更深層經濟議題的進一步協商帶來不必要的阻礙。這些均說明兩岸關系是經中有政、政經不可分的事實。
回避與推諉小馬試圖“以經代政”
兩岸關系目前雖然處在“先經后政、先易后難”階段,但不可能永遠“只經不政”,政經分離的做法只是兩岸關系發展一定時期的階段性的做法,由經入政才能適應兩岸關系發展的要求。但馬英九上任以來所釋放的信息,似乎在向外界說明,馬當局目前仍沒有啟動兩岸政治協商的跡象。
提兩岸政治對話三條件。馬英九一方面認為,“兩岸關系目前的努力方向,是打造可大可久的架構,未來不論是誰主政都能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這是我們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又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強調“一中各表”,還提未來四年任期內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的三個前提:“一是民意高度支持,二是臺灣確實需要,三是臺立法機構監督”,強調不會制定“時間表”來確定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時機。
“以經代政”置換概念。馬英九在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強調,目前兩岸已簽署18項協議及達成2項共識,每一項的基礎都是“兩岸的和平與繁榮”。兩岸在經貿協議過程累積的經驗,已形成兩岸“互信的建立”。兩岸和平協議洽簽必須務實,達到對雙方有利,且維持可長可久的關系。馬英九在講話中,將經貿協商與政治協商畫等號,將經貿協商的過程等同于政治互信的建立,將經貿議題等同政治議題的目的十分明顯。
推諉拖延意圖昭然。從馬英九發言人的最近言論更可看出馬當局對兩岸政治對話拖延推諉的做法。王郁奇最近說,“兩岸和平協定”的內容要以什么方式呈現、包含什么內容,大陸方面必須先提出更具體的說法,否則很難討論。
馬當局意圖以“拖”字訣回避兩岸關系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不僅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兩岸關系發展的需要,大陸方面也無法接受。“由經入政”、“求同化異”是兩岸關系發展必然要進入的一個新的階段。
兩岸關系向前發展可助馬當局走出低谷
馬英九進入第二任期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臺灣經濟持續低迷,民眾所得下降,失業率上升,島內民怨上升,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只剩一成左右。從2012年臺灣“大選”的結果來看,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是馬英九得分最多的地方,也是馬英九勝選的關鍵。而就今后臺灣社會經濟發展而言,不僅需要穩定的和平發展的環境,也需要繼續深化與大陸的經貿合作,推動與大陸的全方位的交流,這仍然是馬英九施政的最大利多。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軍事互信、和平協議”,就是兩岸下一步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也是馬當局突破目前所遭遇的瓶頸、走出施政低谷的最好時機。改變對大陸的防范心理,正面回應大陸釋出的善意,馬當局才有可能突破目前施政的天花板,目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強調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未來開啟政治對話的基礎與前提。近五年來,兩岸恢復事務性的商談,簽署18項經貿合作協議,就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為原則的“九二共識”。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強調的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今后要往“聚同化異”方向發展,在一個中國的內涵上進一步凝聚同識。
“認同與互信是兩岸關系中的基本問題,也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問題。同時,兩岸關系中的認同與互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甚至心理領域和層面,有其特殊的復雜性”,兩岸應以良好的愿望和積極的態度,增進理解、尋求共識。兩岸的學界與智庫應盡快圍繞政治議題展開接觸與研討,展開二軌對話,探索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軍事互信、和平協議,尋求合理有效方式,為兩岸開啟政治協商鋪平道路。
繼續積極推動兩岸的各項交流,特別是兩岸的民間交流,從社會的最基層開始,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閡。要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文化認同中推動政治認同,為兩岸政治協商厚植民間基礎。(N海峽都市報記者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