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歷史如今鐫刻于臺北捷運松山線北門站內。劉銘傳的肖像、呈請建設機器局廠的奏折、臺北車站附近的考古發掘資料等,一一講述著臺灣現代化的初始。貿易繁榮、交通便利,至清末,大稻埕已有西學堂、征收茶稅的茶厘局等設施。
記者自北門站出來,步行十來分鐘就到大稻埕迪化老街。街道兩邊排滿了兩三層的小樓,緊緊挨著不見空隙,有的只是簡單的紅磚小樓,有的陽臺和朝街的墻面上雕刻了復雜的歐式花紋,隔著漫長的時間仍能讓人想象出當時的繁華景象。街上最常見的是藥行,大大敞開的店門內擺滿中藥材,打著“名貴參茸”、“極品燕窩”的牌子招攬顧客。
呂禮顯經營的茶苑位于大稻埕迪化街一段,原是1851年福建泉州同安籍商人林藍田建的三間店鋪之一。茶苑保持著閩南建筑風格,墻磚窄長呈深紅色。大門右手邊有幾個老舊的茶葉箱籠,后院門墻嵌著百余年前運茶船的壓艙石,成為史證。
1956年出生的呂禮顯,先是制作茶具販賣,后又經營茶苑,與茶打交道幾十年。他對大稻埕的邊邊角角都熟記于心:建于1856年的霞海城隍廟仍然香火鼎盛;開設于1934年的第一家西餐廳“波麗路”曾是臺灣年輕人相親約會的“勝地”,至今仍在營業。不過,大稻埕最多的是藥行、南北貨店和茶行。
淡水河濤聲如舊,河面寬廣,大稻埕碼頭有游船,卻不見運茶船。游富鈴說,大約是上世紀90年代,臺灣工資上漲,茶葉制作成本升高,大量外銷已不經濟,再加上大稻埕河床淤積,水上貨運沒落,這里雖然仍是茶葉收購分銷之地,但大多銷往臺灣各地,用更便捷的陸上運輸方式。
對游客來說,茶葉依然是臺灣伴手禮中的“香餑餑”,包裝精美小巧,濃濃臺灣味道。游富鈴說,新北市農會文山茶推廣中心今年計劃與大陸電商建立渠道,將新北好茶銷往大陸。
對臺灣民眾來說,時移世易,幾經調整后,“大稻埕”三字失去行政區意義,轉為純粹地名。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前都要去大稻埕采購食材,做一道“佛跳墻”。
迪化老街上,人們摩肩接踵,方知年味已濃。(中新社記者 劉賢 路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天問一號“驚鴻一瞥”!神秘阿特拉斯彗星特2025-11-06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