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農酒廠生產線

長泰醬油廠的曬場正在發酵的黃豆。
11月23日,第五批“福建省老字號”企業名單結束了為期一周的公示期。久負盛名的福州耳聾伯元宵、廈門三圈電池、長泰健將醬油等18家老牌企業榜上有名。
振興老字號計劃,始于2006年。當年,國家商務部出臺《關于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的通知》。此后,挖掘、認定、保護老字號工作開始在各地開展。自2007年福建認定首批老字號以來,共有86家企業進入該名單。按照申報要求,字號創立至少達40年,其中不少是百年老店。
帶著深刻時代烙印的老字號們,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但幾經沉浮后,除了同仁堂、全聚德等依然在市場上風生水起,大部分老字號普遍陷入發展困境。體制落后、創新不足、品牌影響力式微、人才后繼乏力等原因,導致老字號要么裹足不前,要么舉步維艱……
轉機換制輝煌一時
楊海龍是老字號健將醬油的第五代傳人。他保存著一份1958年填制的人事檔案表。這份表格記錄著長泰人王文理的從業經歷:“1904年在長泰西門做豆干;1923年在長泰下米市做醬油。”王文理是健將醬油的創始人。這張表格也成為健將醬油百年歷史的見證。
“早在民國初年,長泰的醬油工業已相當發達。”楊海龍說,當時,光是在城關,便活躍著永興、協和、民生等近十家醬園,其中以永興醬油影響力最大。王文理是永興醬園最有名的釀醬師傅,她釀制的醬油被當地人稱為“介姆醬油”,是當時的熱銷品,并被載入當地縣志。
1956年,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大潮中,永興醬園與多家私營醬園合并,成立公私合營醬油商店。也就是這時,口口相傳的介姆醬油有了正式字號——健將醬油,并一直沿用至今。
兩年后,健將醬油由公私合營商店轉制為地方國營醬油廠。在國營廠時代,健將醬油經歷了一段艱苦的奮斗期。“改制初期的醬油廠規模小,全廠只有8個生產工人,設備簡陋,除了木桶、大缸,只有兩座爐灶,全廠固定資產值才1080元。”楊海龍說,當時醬油廠負責城關和3個公社的醬油供應,為保證供應,醬油廠不遺余力,工人勞動不計時間,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干活,中午不休息,晚上八九點才收工,個個曬成關公。
老字號大都經歷了艱苦創業的歷程。古農豪族酒是長泰的另一個“福建老字號”。1957年,福建最大的國營農場——古農農場落戶長泰。“但當時漳州沒有制酒廠,缺乏技術力量,廠區更是一片荒郊野嶺,只能白手起家。”第三代傳承人王跳來說,古農農場專門從仙游釀酒廠請來了釀酒技術員陳志星。
在陳志星的支持下,國營古農酒廠在第二年正式投產,其出品的散裝古農紅曲酒和古農白酒,成為日后閩南地區的搶手貨。“時至今日,長泰依然保留著坐月子喝古農糯米酒進補的傳統。”王跳來說,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由于原料匱乏,古農酒廠嘗試釀造甘蔗酒、木薯酒、地瓜酒等品種,“用拖拉機運到全省各地,沒想到大受歡迎”。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國營企業迎來了艱難的轉型期。1998年7月,經營陷入困頓的長泰醬油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轉制為全體員工參與的股份制企業,自此結束了它的國營時代。2003年,古農酒廠經歷了類似的改制。
轉型升級步履維艱
從計劃經濟時代,步入市場經濟時代,曾經輝煌一時的老字號們,普遍遭遇著陣痛與不適。以醬油業為例,楊海龍說,2000年以前,福建每個縣區至少有一家國營醬油廠,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家醬油坊。但步入新千年后,受制于體制、工藝等因素,加上廣東醬油廠商的沖擊,大部分本土醬油企業紛紛關停。
作為老牌企業,健將醬油試圖通過工藝革新,在市場大潮中尋求生機。“以原來制曲環節為例,傳統方法容易引發燒曲問題,影響了成品醬油的品質。”食品工程專業出身的楊海龍,為醬油廠引入了全套自動控溫設備,實現了制曲過程可控,提高了產品生產效率與品質。該工藝使成品具有更加濃郁的醬香及酯香。
工藝創新,讓健將醬油在多年后依然在本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楊海龍依然感慨日漸式微的市場影響力。“每年銷售額不過數百萬元,且主要集中在省內市場。我們也想做大做強,但缺乏足夠的資金實力。”楊海龍坦言,“小而美”的定位,其實是無奈的生存之道。
王跳來也有類似的糾結。1988年,王跳來接手古農酒廠,當年酒廠全年的稅利不足2000元。此后,王跳來與廈門丹鳳酒廠合作,開發出了紅極一時的夏日波碳酸飲料,在當地與鼎鼎大名的健力寶齊名。1989年,古農酒廠的年稅利超過30萬元。遺憾的是,夏日波最終消失在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中。近年來,古農酒廠加大對傳統釀酒業務的技術投入。其中,古農出品的清爽型黃酒正在申報發明專利。該產品通過工藝創新,實現了低酒精度、低糖度、低酸度,更加適應以健康為導向的市場。
最近幾年,古農酒廠的銷售量遭遇大幅下滑,品牌影響力也大不如前。“長泰的年輕人鮮有知道古農酒的。”王跳來期盼能夠擴大市場份額,重振老字號影響力,但資金實力捉襟見肘。
古農與健將的遭遇,并非孤例。今年5月,福建省商務廳公布了我省老字號專題調研情況報告。報告指出,設施陳舊、產品及技術落后、人才結構老齡化、資金短缺等問題無不制約著老字號企業的發展。“不少老字號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加上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技術手段難以改進,市場份額逐漸縮小,甚至銷聲匿跡。”
古農與健將還算幸運兒。廈門同英布店也入選了第五批“福建老字號”。始建于1903年的同英布店,曾是幾代廈門人的共同記憶。如今,廈門人僅能從鼓浪嶼餡餅博物館一隅殘存的布店廣告紙上,尋找這家老字號的歷史印記。和同英布店一樣,不少老字號正在城市改造、拆遷中被強制搬遷或停業。
老品牌尋求新突破
如今,楊海龍寄希望于獲評“福建省老字號”,讓健將醬油重獲新生。他最大的期盼是,有更多社會資本看到老字號背后的商機,共同進行品牌開發。按照楊海龍的設想,健將醬油的傳統工藝可以與更多業態相結合,觀光工廠、鄉村體驗游等都在其計劃之內。
事實上,振興老字號已被提及多年。早在2005年,福建多部門便聯合出臺了《關于保護發展福建省“老字號”的若干意見》。針對當時省內老字號企業普遍存在的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低、企業規模效益差、企業體制陳舊、經營管理落后等問題,這份文件提出了11條指導性意見。在資金支持方面,文件提出,金融部門應該在銀行貸款上給予支持。
此后,各地相繼出臺了振興老字號的實施意見。泉州、三明、莆田等地對獲得“中華老字號”“福建老字號”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資金。今年,漳州也出臺文件,對首次獲得中華老字號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對獲得福建省老字號的企業獎勵5萬元。
資金支持,僅僅是振興老字號的一個方面。業內人士建議,應重視挖掘老字號的文化內涵,并與多元業態有機結合。對于藝術價值大于經濟價值的老字號品牌,應走文化產品的路線,開發相關工藝產品,建立博物館、藝術館;對于自身依然具有造血能力的老字號,則著重進行市場化改革,提高其市場影響力。“可以考慮集中建設老字號一條街,匯聚本土老字號,使之成為人文與商業相結合的景觀,促進旅游消費。”長泰縣經信局貿易管理股股長楊祖龍建議。
老字號還面臨著市場失范的問題。王老吉、慶豐包子鋪等知名老字號的商標糾紛,曾屢屢見諸報端。而在福建,類似的紛爭同樣不在少數。幾年前,福州肉燕行業的兩大老字號“同利”與“依海”曾因商標之爭,開展了長達7年的訴訟維權。捍衛老字號的品牌,需要企業提高維權意識,主管部門參與重塑市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