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剛剛閉幕的福建省第十次黨代會是在福建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成果豐碩,意義深遠。會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的宏偉藍圖,提出了今后五年福建發展的主旋律、最強音——“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本網今起推出《再上新臺階 我來獻一策》系列,聯合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動員校院專家學者和教師學員開展建言獻策活動,為“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發揮校院新型智庫作用。
人民網福州12月5日電 福建省第十屆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后五年“再上新臺階 建設新福建”的中心任務之一,是“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努力建設美麗福建”。要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突出體制機制創新,確保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任務按期完成,繼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福建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2001年以來生態省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模式”成為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探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去年8月,福建省取消了34個被列為限制開發區的縣市GDP考核,實現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核評價方式。目前,福建省已將2/5的縣和197處區域劃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近1/3的陸域面積規劃為省級生態功能區,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為優,全省9個設區市空氣質量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清新福建”已成為福建一張亮麗的名片。2015年,福建省森林覆蓋面積達到65.95%,連續37年居全國首位,海岸線長達3700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近40%。這些山海資源既是福建的優勢,也是福建未來的發展潛力所在。
但是,十三五期間,福建在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進程中也面臨著經濟空間布局不合理、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小流域污染、天然濕地面積銳減、近海污染日趨嚴重、森林結構不盡合理等制約因素。尤其是福建十三五期間如果要保持年均GDP8.5%的中高速增長,全省投資規模據測算將超過4萬億元,由此帶來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加劇。要破解發展難題,就要倡導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發展,促進美麗福建建設。為此建議:
一是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生態文明試驗區空間布局。立足福建省山多平原少的現實基礎,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的特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區域發展潛力等三大要素,統籌謀劃人口布局、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大對海岸帶和自然岸線保護的力度,處理好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的關系。在重點的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要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保證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落實《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目標任務,推動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增強全省經濟聚合、輻射能力。加快調整完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建設用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區域規劃、重大項目布局,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探索在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促進制造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福建民營經濟發達,傳統制造業占比大,擁有服裝、食品、制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但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企業家對增加創新投入持謹慎的態度。在營銷、渠道上投入多,在研發上投入少;大多數企業創新以模仿性為主,原創性偏少,尤其是集群內的企業,缺乏差異化競爭;既缺乏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優質服務及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的高級人才,也缺乏精通國內外市場、熟悉國際標準和貿易規則、懂得管理的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因此,傳統產業的綠色發展,魂要附體,要圍繞“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智能化改造和加大環保技改力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動能提升。同時突破傳統發展模式,走出規模、產能至上的舊思維,通過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引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讓企業去創造有效供給和開拓消費市場。
三是集中力量打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發達地區產業升級“退二進三”,環境污染從城市向農村、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尤其是城鄉結合部往往成為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另一方面,要適時引導欠發達地區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實現綠色富民。要順應生態農業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從純農業向綜合農業產業發展的趨勢,扶持發展現代農業、山地農業、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培育和發展以集約化、農業產業園化生產為基礎,集農業種植、養殖、環境綠化、商業貿易、觀光旅游為一體綜合性生態農業產業。要順應“互聯網+”新趨勢,推動“一產接二連三”互動融合發展,將農業生產與休閑、觀光、度假、體驗、養生等融為一體,培育現代農業綜合體和鄉村旅游精品項目,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美麗鄉村建設要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彰顯鄉村文明和特色文化傳承、體現生態宜居的和諧統一。
四是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市場化機制。一方面,根據“環境和資源的有償使用”原則,發揮價格杠桿的導向作用,逐步建立綠色價格體系。根據“污染者付費”的原則,通過征收污染費(稅)來增大非綠色產品經營成本,避免非綠色企業因污染環境而降低成本,取得成本優勢和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本市場引導作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通過加大綠色信貸中的財政貼息比例,優先解決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兼并重組的融資難題等途徑,不斷完善信貸、產業基金、股票、債券、保險等金融服務。同時,要進一步明晰自然資源產權和環境容量產權,加快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推進生態產品市場化建設。要逐步提高生態補償在地方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積極探索生態補償的市場化工具創新,實現資金補償、政策補償、流域生態補償、森林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等多元化的生態補償,以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
五是充分發揮科學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要把綠色發展從干部的外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為地方發展做好打基礎、立足長遠的工作??己嗽u價機制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要深入研究探索差異化考核指標的設置,具體區分基礎性指標(對干部的共性要求)和特色性指標(能夠體現不同地區、部門的職能特點、職責要求和客觀基礎),既考核共性又考核個性, 并對考核情況逐一深度分析并形成評價報告反饋組織人事部門,作為干部提拔、使用任命的依據,這樣才能引導干部主動樹立綠色發展的政績觀,主動擔起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動適應綠色指標考核體系,增強綠色發展的動力和定力。只有形成政府主導和監管、企業自我約束、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綠色發展責任格局,才能加快建設美麗新福建。
?。ㄗ髡撸毫旨t 福建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福州特展免費開放 吸引眾多市民打卡2025-11-24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