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新時期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縣域發展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堅持扶貧開發與“三農”工作統籌安排,拿出過硬辦法,舉全省之力,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做到互動聯動。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市、縣(區)黨委、政府對所轄區域的扶貧開發、脫貧致富工作負主體責任,省市縣鄉村五級協同推進,職能部門盡責盡力,形成合力一起抓。
二、堅持精準扶貧,增強扶貧實效。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因地因戶施策,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獲得感。
三、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推進開發式扶貧,處理好政府、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四、堅持生態扶貧,實現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探索生態扶貧、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
五、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扶貧開發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創新扶貧資源使用方式,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中轉變;創新扶貧開發模式,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創新扶貧考評體系,由側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脫貧成效轉變。
第三節 目標任務
到2018年,我省現行國定扶貧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到2020年,省定扶貧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時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定扶貧標準相銜接;2200個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所在縣平均水平80%以上,村級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所在縣平均水平。23個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實現重點縣全部摘帽,與全省同步進入小康。
|
專欄5:“十三五”扶貧開發與農村發展主要指標 |
||||
|
指標名稱 |
計量單位 |
2015年(預估) |
2020年預期指標 |
“十三五”年均增長率(%) |
|
扶貧開發對象 |
萬人 |
45.2 |
全部脫貧 |
|
|
國家扶貧標準 |
元 |
2855 |
與低保線銜接 |
|
|
省定扶貧標準 |
元 |
3497 |
與低保線銜接 |
|
|
低保人口 |
萬人 |
49.3 |
|
|
|
低保標準 |
元 |
2300 |
4050 |
11.98 |
|
貧困村 |
個 |
2215 |
全部摘帽 |
|
|
貧困村村財收入 |
萬元 |
5 |
10 |
14.87 |
|
重點縣 |
個 |
23 |
全部摘帽 |
|
|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3793 |
22300 |
9.99 |
|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
億元 |
3717.87 |
4310 |
3.0 |
|
森林覆蓋率 |
% |
65.95 |
66 |
|
|
注:2015年國家扶貧標準2855元相當于2010年2300元不變價,2015年省定扶貧標準3497元相當于2010年3000元不變價. |
||||
第三章 對象與范圍
按照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要求,結合我省扶貧開發的實際情況,把扶貧開發重點放在貧困人口、貧困村、重點縣三個層面,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村、重點縣如期摘帽。
第一節 精準扶貧到戶到人
深化精準扶貧工作,重點做好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幫扶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基礎。完善建檔立卡工作,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定期進行全面核查,建立精準扶貧臺賬,每年對貧困人口和脫貧人口進行全面復核,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對建檔立卡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與就業扶持、造福工程搬遷、生態保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脫貧,做到一戶一策;其余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低保兜底脫貧。建立貧困戶脫貧退出認定機制,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一定時期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對因災、因病、因殘等致貧新增貧困戶以及返貧戶,全部建檔立卡,切實做到應進則進、應扶則扶。開展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活動,組織發動省、市、縣、鄉機關事業干部掛鉤幫扶貧困戶,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干部結對幫扶。總結推廣龍巖市 “九措到戶”、 三明市“348”、寧德市 “664”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屏南縣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可學可用的好經驗好做法,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采取入股分紅、龍頭帶動、資金互助、資產盤活、創業培育、救災救助、搬遷改造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措施,提高扶貧開發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第二節 整村推進幫扶貧困村
對全省2200多個貧困村進行分類排隊,針對不同村的不同自然資源條件和歷史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切合本村實際的發展路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貧困村自然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大力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扶持貧困村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項目和“農家樂”“森林人家”等休閑旅游項目,引導貧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優勢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鼓勵貧困村貧困戶聯戶連片發展設施農業,優先給予補助支持。鼓勵支持貧困村村級組織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實施資源開發、資產運營、為農服務等增收項目,引導幫助貧困村在經濟開發區或符合規劃要求的工業集中區建設標準化廠房,或在城鎮商業區購置經營店面,增加集體財產性收益,增強村級組織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繼續按照干部駐村、部門掛鉤、資金捆綁的要求,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進一步整合下派干部、包村干部以及村兩委和農村“六大員”等力量,建立以“第一書記”為核心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助貧困村理清發展思路、選好發展路子、辦好發展項目、帶好領導班子、建好工作制度。強化對駐村工作的考核與管理,把駐村幫扶成效作為考評掛鉤單位和駐村干部的重要內容,推動駐村幫扶長期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第三節 推進重點縣加快發展
繼續對23個重點縣實行優惠政策,重點從財政轉移支付、信貸資金投入、地方稅收分成、固定資產投資、科技創新推廣、用地保障、培育主導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加大對重點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傾斜扶持重點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電力設施建設和廣播電視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提高重點縣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省級領導、省直部門掛鉤聯系重點縣制度,落實沿海發達縣(市、區)與重點縣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工作,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推進重點縣共建產業園區建設,在項目招商、技術幫扶、產業鏈延伸、資金落實和用工幫困等方面實現“共建”,建立山海產業轉移項目的利益共享機制。健全服務協調機制,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每年定期召開服務協調會,組織23個重點縣和掛鉤幫扶的省直部門、沿海發達縣(市、區)進行“面對面”會商、“點對點”對接,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問題,不斷提高精準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