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總是與老年病相伴而行,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在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間奔波。因此,老人對于養老的需求也擴展到要有醫療照顧。無論是布局中高端醫養小區,還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社區居家型養老中心,都是推動醫養融合發展的積極嘗試。
今年74歲的林老先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輕度肺部感染,最近兩個月先后被送往福州市肺科醫院、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治療。林老先生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年,這樣的情景近幾年幾乎年年發生,讓林老先生一家人有些吃不消。
有沒有既能給老人看病,又能幫著養老的地方?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也許能給林老先生的家人帶來好消息。
老齡化社會呼喚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既能滿足老年人大病上醫院,慢性病和常見病治療、康復及護理在養老機構,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大醫院住院難的新型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在今后將成為破解老齡化中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突破口。
“父母親年紀都大了,身體又不怎么好,真希望咱福州能有個像北京燕園一樣既能看病、又能養老的地方,這樣就不用從醫院到家里來回折騰了!”林老先生的二兒子林東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把家安在了北京,“父母親都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我沒辦法說服他們遷往北京生活。他們一旦生病,我姐一個人照料不過來,我就不得不回到福州。說實在的,確實力不從心”。
林東所說的北京燕園,是泰康人壽在全國首家開業運營的醫養結合養老小區。作為國內最早提出“醫養結合”理念的企業,泰康人壽早在2009年就獲得中國保監會批準,在全國率先進行醫養結合小區試點。歷經7年努力,去年6月,北京燕園終于敞開大門迎接老人,拉開了我國養老產業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的大幕,為化解“養沒有醫、醫不能養”矛盾探索出一條新路。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迅速到來,“十三五”時期,福建省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高齡失能老人的增多,令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據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496萬,占福建省總人口比重的13.03%;全省有空巢老人109.49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2.07%。
如何應對養老挑戰,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推動醫療、養老資源有序共享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老年醫學與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范利表示,我國七成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慢病和共病,慢病、共病會導致老人多系統受累,最終引發多器官衰竭,是老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提出到2020年,所有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所有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同時也為醫養結合作出了總體布局:醫養結合不但包括傳統的生活照料服務,更突出的是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是集醫療、健康咨詢、健康檢查、疾病診療和護理、大病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為一體的養老服務模式。
福建省民政部門相關人員上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讀認為,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質是整合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使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序共享,讓老年人都能就近獲得醫療服務,讓分散養老的失能或獨居老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泰康人壽首席執行官陳東升不久前在福州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養產業是最具人文關懷的產業,在中國社會加速老齡化的背景下,國務院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明確提出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
“到現在為止,泰康已經在醫養結合上投資了近200億元,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都已布局。未來每個省會城市都會有我們的中高端醫養小區,福州已經在選址中,會盡快動工建設。”陳東升透露說。
“互聯網+”探索養老新模式
總部設在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的福建支儲寶電子商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探索“醫養結合”,創新養老模式。
5月16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創新研究所互聯網新商業模式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支儲寶健康養老項目啟動會,在福建自貿區多層次資本交易中心舉行。福建支儲寶創始人伍鳳業說,作為一家二代互聯網企業,該公司的“互聯網+大健康消費養老產業”將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型養老中心,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我出生于中醫世家,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深知中醫在預防保健和治未病方面的特殊優勢。”伍鳳業對記者說,福建支儲寶公司通過“互聯網+”設計,搭建了一個統一的養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統籌政府部門及市場的各類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建立養老數據庫,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援助、醫療保健、心理慰藉一條龍服務。
“今年我們計劃先在福州、泉州、廈門等地逐漸鋪開,建設健康養老的‘醫養4S店’,取得經驗后在全省乃至全國推開。”伍鳳業說,“中醫重養,我們已經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認證,所有‘4S店’將按照統一標準配備專家團隊,為老人提供針對個體狀況的食療調養保健方案和康復護理服務。”
專程來福州出席啟動會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認為,把中醫養生、保健、康復等引入到養老中,與當前老年人的需求相吻合,也和國家目前大力倡導的醫養結合養老方式相一致,是我國未來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政府將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采訪札記
落實醫養結合
需解體制之困
養老、看病是老人們繞不開的人生課題。好的醫養結合,至少需滿足兩個原則:一是看病、報銷方便,二是提供有品質的醫養服務。
當前,我國醫養結合領域可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各種業態琳瑯滿目,但真正在市場上叫得響、老年人信得過的卻不多。
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訴苦道:就目前而言,存在“醫養分家”的體制頑癥,醫療屬于衛生部門,養老屬于民政部門,互不跨行。醫院內搞養老困難重重,養老院內辦醫療也是無章可循。
同時,存在“醫養學術不相容”問題。西醫重治、中醫重養,醫中不養、養中缺醫、醫養不連續,醫養政策、醫保、職稱、待遇等不配套,以及國內老年醫學發展相對滯后,醫院適老診療環境差等,不一而足。
因此,如何落實《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實現醫和養的完美結合,是這種新型養老模式面臨的真正考驗。
記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