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擁處,光影正當時。
適逢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走過120載,福建省影視教育座談會14日在廈門大學啟幕。借金雞百花電影節之機,省內外影視教育專家與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圍繞“共話影視教育未來,助力福建文化強省”展開深度對話。
“閩派”特色
近年來,福建充分發揮“閩派”文藝品牌的深厚底蘊與較為完備的影視產業鏈優勢,構建起覆蓋“高職—本科—研究生”的完備人才培養體系。全省已建成影視類博碩士點20個、本科專業點103個,在校生達7萬余人。“福建的山海交融間,藏著影視教育的無限可能,如今以廈門為中心的影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之勢正強!”北京電影學院原黨委書記侯光明高度評價。
從高校布局來看,福建影視教育呈現出“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專攻”的生動格局。福建師范大學深耕影視學術研究,集美大學聚焦閩南語電影研究,廈門理工學院強化影視攝影創作實踐,泉州華光職業學院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廈門大學電影學院作為雙一流高校首所電影學院,聘請著名導演黃建新擔任院長,構建“電影藝術+電影技術”雙核心、“電影評論+電影管理”兩翼支撐的培養體系,成為省內影視教育“領頭雁”。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用“小、精、特”概括福建影視教育發展路徑:規模集中、辦學精良、扎根閩地文化。“這種差異化發展,正是未來突破的關鍵優勢。”
應變破局
在AI重塑影視行業的當下,如何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影視人才,成為座談會的焦點。
胡智鋒以影視工業化生產為例,指出如今的影視創作早已不是“單打獨斗”,從AI劇本生成到虛擬制片管理,每個環節都需要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跨界人才,“如果一個影視從業者沒有人文社科的綜合學識,很難在行業變革中立足”。他提出“三個課堂”理念——理論教學、社會實踐、行業對接,“后兩個課堂是亟待開發的藍海”。
著名導演楊亞洲結合《沉默的榮耀》的創作經驗,強調影視教育的核心要讓學生“懂戲”。“真正的創作課堂在社會里,只有心里裝著對生活的敬畏、對人物的感知,眼睛才能真正看見精彩,才能從平凡日常中挖出塑造角色的寶藏。”他建議高校調整培養模式,打破專業壁壘。
廈門大學電影學院的探索為這一思路提供了實踐樣本。該院戲劇影視系副主任張艾弓介紹,學院通過邀請一線導演、編劇、攝影師開設工作坊,聯合全國7所高校推出“72小時AI極限創作計劃”等實戰項目,推動學院派與片場制融合。今年,該院學生團隊將AI與閩南文化結合的作品斬獲全國二等獎。
企業端的需求同樣迫切。無限自在傳媒董事長、閩籍影視人朱瑋杰坦言,企業渴求“技術+藝術”的復合型人才、“影視+”跨界人才、青年原創人才,建議頭部企業踐行“老帶新”,幫助年輕人完成從院校到產業的過渡。
優化生態
面對AI浪潮,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周星指出,要擁抱AI,但不能依賴AI。影視教育必須守住劇本的文學之基、創作的人文之魂,不能讓技術淹沒情感與思想。
侯光明著眼福建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建議進一步完善影視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科類結構與區域結構,將廈門打造為全國一級影視教育聚集區;同時整合海峽兩岸高校影視聯盟、青春影展等平臺資源。福建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鄭宜庸則聚焦本土影視賽事提質增效,建議構建“參賽—成長—反哺”生態閉環,邀請往屆獲獎學生擔任賽事評委、創作導師,促人才培育良性循環。
高校與企業作為影視教育生態的重要參與者,未來往哪發力?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表示,廈大將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影視教育與數字媒體、計算機技術、文學創作等學科交叉融合。
福州云尚金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焰紅則以企業十年深耕的實踐佐證:“我們扎根福建,挖掘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題材,創作的《絕密較量》成功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這證明了福建影視有優質題材、潛力人才和廣闊市場,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
“影視教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支點。”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陳洪堯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影視教育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為建設電影強國注入福建力量。(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