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息共計228.6元,第6次還款!”近日,一收到500元的兼職工資,深圳某高校大二學生小羅立刻登錄京東白條,還清了iPhone手機當月的分期貸款。為了提前用上新手機,今年初他在京東分期24個月購買。“未來18個月,我應該會繼續兼職,才能保證‘資金鏈’不斷,否則可能還不上。”小羅舉著手機笑稱,“這真是個甜蜜的負擔。”
或因超前消費、培訓考試,或因實習求職期間房租,分期貸款這類“甜蜜的負擔”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普遍。近年來,校園內龐大的需求刺激各類互聯網金融平臺涌入,大學生也逐漸養成使用習慣,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解決“燃眉之急”。
大學生究竟有哪些消費需求?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他們花費多少?他們又如何看待校園貸?
超33%學生每月額外消費超700元
每到下課時分,中大“聚寶屋”、華師“東九東十”等這些被學生稱為“快遞街”的區域就變得格外熱鬧,有的學生一次就抱走三四個快遞,大學生群體消費需求旺盛可見一斑。他們的錢都花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消費習慣?為此,記者面向243名廣東在校大學生做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由父母提供,33%的學生每月生活費1000—1500元,比例最高;24%的學生生活費為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的占22%。也有部分學生生活費僅來自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
除日常基本開銷外,休閑娛樂類(聚餐、電影、旅游)、衣服鞋帽、化妝護膚品是學生主要的額外支出,僅9名高年級學生在租房方面有支出。超過33%的受訪學生每月的額外消費超過700元,24%學生的額外支出在300—500元區間。
這些錢從哪里來?“我平均每月聚餐娛樂花費300多元,買衣服300元左右,基本都是自己攢下來或兼職得來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小神表示,身邊很多同學和她一樣,父母給的生活費可以支持日常開銷,但如果要滿足更大的消費欲望,就需要自己想辦法。
調查發現,45%的學生表示,額外消費的錢一部分由家里給,一部分靠自己掙,如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錢,就會不定期參加兼職;31%的學生消費全部依靠父母支付;21%的學生完全靠兼職、獎助學金等。
分期貸款多用于購物娛樂
手上的錢不夠,又需要支付較多的費用,怎么辦?
“如果是超前消費,就不想讓父母知道。”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李會選擇使用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進行無息分期還款。“父母給的生活費有限,又想‘剁手’購買電子產品,我就會先貸一筆錢購入商品,等勤工助學工資發下來,再按月還款。”
記者調查統計發現,受訪大學生普遍聽說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分期樂等分期貸款產品,愿意嘗試使用的比例為37%,與不愿意嘗試的36%相差不大。
實際上,真正使用過這類產品的學生比例更低。243名受訪學生中,僅有12人經常使用,35人偶爾使用,占比為19%。其中,64%使用分期貸款購買衣服鞋帽,休閑娛樂、購買電子產品均占比38%。從每月還款金額來看,還款100—200元和400元以上的人數比例均為32%,占比較高。
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的小馮不久前在螞蟻借唄上申請5000元貸款,用于在外地實習期間租房。“如果手上有足夠的錢,當然不會去貸款。”小神告訴記者,最近學校多次提醒學生警惕不良校園貸,因此大多數同學不會使用分期貸款產品,基本上不會“透支消費”。“據我所知,身邊只有2個同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短暫使用分期貸款。”
廣東工業大學大三的小黃經常用螞蟻花唄,但他坦言:“這類業務利用了手機便捷支付的優勢,但卻是一個‘甜蜜陷阱’,還是建議無法控制購物欲的學生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