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沒摸清 學生易中招
調查發現,僅有三成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大學生表示會研究相關服務條款、計算費率并了解平臺資質。大學生對這一新興業務不了解,讓非法校園貸有可乘之機。
今年3月底,廣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內公益講座的名義,吸引廣東某學院本科生小謝參加一對一免費的職業測試,最后讓他簽訂9920元的兩年期分期貸款合同,本息合計近1.3萬元。
一名在校學生小林說,某校園貸平臺分期還款,晚一分鐘還款都不行。“有一次晚了2分鐘,就被告知之后的分期全部取消,而且要求下個月必須還完,還被罰了70多元。”
記者在一個面向年輕群體的信用評級服務商“樂×袋”APP上,以一名大四學生的身份進行注冊。登錄該平臺后發現,在“借款推薦”下的“閃貸—好又貸”服務顯示,可提供500元—1萬元的借款金額,最低月利率為2.6%。事實上,2.6%的月利率換算成年化利率達31.2%,已經超過法律保護的年化利率24%的界限,并遠高于銀行貸款和信用卡利率水平。此外,該平臺要求綁定手機通訊錄才能進行借貸。記者聯系客服希望注銷賬號,卻被告知“無法注銷”。
就在5月底,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明確提出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有多家網貸平臺已暫停面向大學生的貸款服務,但仍有網貸平臺“頂風作案”,或“換馬甲”繼續運作。業內人士建議,學校或有關部門可為學生專門開設講座,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和風險意識。
■學生體驗
“6個月還款過程太煎熬”
“我差點中招!”談起親身經歷的校園貸,廣州某高校大三學生小羅印象深刻。在同學推薦下,他到一家職業指導機構做調查問卷,“職業規劃導師說,從測試結果看,我的職業發展能力非常差,如果不參加專門的培訓,畢業時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小羅說,他聽后覺得非常沮喪,很希望通過培訓提升自己,但面對近萬元兩年分期付款的費用,猶豫再三還是拒絕了。原來,這是一種“培訓貸”,通過夸大課程效果引誘學生報名,高額學費加上高額利息,學生一旦簽訂合同,就意味著背上了沉重債務。
廣東工業大學的學生小林頭一次嘗試分期貸款后,就不敢再用了,“6個月還款過程太煎熬”。他曾使用某分期消費平臺購買蘋果6s手機,由于不熟悉金融產品,他總覺得從平臺上提前借款頗不安心。
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表示,絕大多數學生本人都不具備還款能力,平臺敢于借錢給學生,主要是考慮到父母的經濟支持以及學生未來工作后的收入。而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之所以選擇借貸,往往就是不愿意讓父母知曉自己的消費狀況。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實習生 劉雅文 曾鈳锜 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