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空間 持續發展
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綠色空間不斷豐富
新版北京城市總規對北京未來的生態空間結構作出了規劃。北京將堅持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今后,三級甲等醫院將實現各區全覆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將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同時,構建“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建設森林城市,重點實施平原造林。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由現狀41.6%提高到44%,2035年不低于45%。
2020年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提高到7張
北京將堅持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新版北京城市總規在教育、醫療、養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社會救助等多個方面作出具體規劃。教育方面,北京將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擴大普惠性幼兒園覆蓋面。醫療方面,加強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在薄弱地區和重點領域的配置,做到各區都有三級甲等醫院。養老方面,到2020年,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由現狀5.7張提高到7張,到2035年提高到9.5張。此外,鼓勵和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并且鼓勵公園綠地及開敞空間提供體育健身服務功能。
此外,今后北京將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調整優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促進職住平衡。到2020年,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將由現在的1:1.3調整為1:1.5以上,2035年調整為1:2以上。
本市將建九條放射狀楔形綠地
新版北京城市總規指出,北京將強化西北部山區重要生態源地和生態屏障功能,以三類環型公園、九條放射狀楔形綠地為主體,通過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綠道等綠廊綠帶相連接,共同構建“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網絡化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
具體地說,“一屏”是指山區生態屏障,充分發揮山區整體生態屏障作用,加強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嚴格控制淺山區開發規模和強度,充分發揮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
“三環”分別為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推進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公園建設,力爭實現全部公園化;提高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綠色空間比重,推進郊野公園建設,形成以郊野公園和生態農業為主的環狀綠化帶;合力推進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建設。
“五河”是指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河為主構成的河湖水系。以五河為主線,形成河湖水系綠色生態走廊。逐步改善河湖水質,保障生態基流,提升河流防洪排澇能力,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加強濱水地區生態化治理,營造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濱水空間。
“九楔”是指九條連接中心城區、新城及跨界城市組團的楔形生態空間,形成聯系西北部山區和東南部平原地區的多條大型生態廊道。
2020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5平方米
建設森林城市,重點實施平原地區植樹造林,在生態廊道和重要生態節點集中布局,增加平原地區大型綠色斑塊,讓森林進入城市。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底的41.6%提高到44%,到2035年不低于45%。其中,到2020年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現狀22%提高到30%,到2035年達到33%。
據悉,將把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地質公園、城市公園六類具有休閑游憩功能的近郊綠色空間,納入全市公園體系,同時新建溫榆河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加強淺山區生態環境保護,構建淺山休閑游憩帶。
目前已經建成約500公里市級綠道,到2020年將增加至800公里,2035年建成1240公里以上。區級及社區綠道也將由現在的210公里左右,增加至2035年的1000公里以上。
此外,到2020年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現狀16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由現狀67.2%提高到85%,到2035年提高到95%。
縱深·水資源
官廳水庫2035年恢復飲用水源功能
2020年北京全年用水總量將控制在43億立方米以內,2035年用水總量符合國家要求的51.56億立方米。昨日發布的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四定原則被進一步明確,水資源將被嚴格管控。一方面將通過多種渠道的“開源”,提高人均可供水量,到2020年人均水資源量由現狀約176立方米提高到約185立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約220立方米。遠期考慮將淡化海水作為戰略儲備水源。另一方面,通過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進行“節流”。2020年萬元GDP水耗比2015年下降15%,2035年比2015年下降40%以上。同時,嚴格保護兩庫一渠,到2020年密云水庫蓄水量明顯增加,到2035年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
對于上述指標,市水務局指出,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結合總規要求,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要開源又要節流,同時還要做好水源保護。
開源主要是增加外調水量。總規提出增強水資源戰略儲備,用足南水北調中線,開辟東線,打通西部應急通道,加強北部水源保護,形成外調水和本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聯合調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未來將積極爭取南水北調中線多調水,按照‘喝存補’的順序用好用足,緩解北京本地水資源短缺的壓力。”相關負責人表示。
節流總體要求是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按照農業用水負增長、工業用新水零增長、生活用水控制增長、生態用水適度增長的原則,加強用水管控。同時,強化農村、園林綠地、城鄉結合部節水管理。生態環境、市政雜用優先使用再生水和雨洪水。此外,還要加大再生水利用量,以再生水替代清水。總規提出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要達到12億立方米。
而在水源保護方面,總規提出加強水源保護區保護,控制水土流失,強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將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和水源保護區劃入生態控制線。嚴管生態控制區內建設行為,保障生態空間只增不減。
同時,嚴格保護兩庫一渠,涵養地下水源。增加密云水庫蓄水(目前已超過19億立方米)。實施官廳水庫、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2035年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壓采保護本地地下水,加大回灌量,逐步實現采補平衡。
此外,2018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體。2020年基本實現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2035年全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現狀約57%提高到77%,2035年達到95%以上。(記者王斌 記者解麗圖片制作/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