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紅線 減量發展
本市常住人口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切實減重、減負、減量發展,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實施人口和建設規模雙控,劃定并嚴守三條紅線,即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其中城六區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要求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降低人口密度,到2020年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常住人口密度由現狀1.4萬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2萬人/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2萬人/平方公里以內。
以水定人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據可供水資源量和人均水資源量,確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根據這一目標,將調整人口空間布局,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穩步實施常住人口積分落戶制度。強化規劃、土地、財政、稅收、價格等政策調控作用,加強以房管人、以業控人。
嚴控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
新版總規提出劃定生態控制線。到202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73%,到2035年全市生態控制區比例提高到75%,到2050年提高到80%以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萬畝,2020年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50萬畝。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評價為基礎,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占市域面積的25%左右。嚴格管理生態控制區內建設行為,嚴格控制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保障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
加強淺山區生態修復和建設管控,加強沿平原地區東北部、北部及西部邊緣淺山帶的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鼓勵廢棄工礦用地生態修復、低效林改造等,提高生態環境規模和質量。
嚴控超100米以上建筑高度和布局
總規提到,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結合生態控制線,將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空間劃分為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生態控制區,實現兩線三區的全域空間管制,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
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嚴格管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確定城鎮建設空間剛性管控邊界和約束性指標,永久性城市開發邊界范圍原則上不超過市域面積的20%。到2020年集中建設區(城市開發邊界內)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14%。到2050年實現全市生態控制區比例提高到市域面積的80%以上。
本市城鄉建設用地2020年要壓減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壓減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城區規劃總建筑規模動態零增長。嚴控建筑高度,加強建筑高度整體管控,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選址布局。加強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的建筑高度管控。
北京已進入減量建設、減量發展時期,將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實行增減掛鉤,多拆少占、少建。
縱深·人口
城六區如何實現1085萬人口調控目標?
新版城市總體規劃,首次明確提出城六區人口控制目標,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要求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遠期控制在1085萬人以內。這一人口調控目標是如何確定的?未來,又將如何實現城六區的人口目標?昨天,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作了詳解。
為確保人口目標的實現,總體規劃也同步作出了系統安排,將通過疏整促攻堅行動、落實減量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創新發展牽引、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大方式,引導城六區人口在更大區域空間有序流動。
“堅持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綜合整治與人口調控緊密掛鉤,堅決拆除違法建設,加強對疏解騰退空間利用的引導,促進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李素芳介紹說,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堅戰和持久戰,將是人口目標實現的一個重要方式。
其次,落實減量發展的要求,也將是城六區實現人口調控的重要手段。總體規劃明確要求,中心城區城鄉建設用地實現下降,將從規劃土地的源頭上控制住建設規模,與人口規模掛鉤算賬。
此外,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也將有利于城六區控人目標的實現。李素芳表示,北京在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新的城市空間結構時,將采取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以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除此之外,還將加快城市副中心和郊區新城建設,以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承接產業、功能和人口。
城六區人口目標實現的另一大重要手段,則是北京創新發展的牽引。按照總規,北京將通過結構調整,形成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支撐的高精尖經濟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將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依賴。
“此外,還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來謀劃人口調控工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引導人口在更大區域空間有序流動。”李素芳強調。(記者李澤偉 記者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