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巖漳平市新橋鎮,原本在家照顧孩子的曾梅,如今成為“鏈上主播”。
在鎮產業鏈婦聯的牽線下,曾梅加入本地茶企電商團隊。僅用兩周,她就完成直播培訓,能在家通過手機銷售茶葉,每月增收三四千元,實現“顧家賺錢兩不誤”,成為村里婦女爭相學習的致富榜樣。
近兩年,龍巖市婦聯通過“家門口就業”工程,讓越來越多像曾梅這樣的婦女走出“灶臺邊”,走上產業鏈。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培育“婦字號”巾幗就業示范基地127個,帶動1.2萬余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其中,農村留守婦女、返鄉寶媽占比超七成,人均月增收2800元。
沒有崗位?
用產業鏈延伸“崗位鏈”
“以前總覺得年紀大了學不會,沒想到婦聯不僅免費培訓,還幫我推薦工作!”在龍巖市永定區鳳城街道“巾幗家政實訓基地”,52歲的張清蘭正跟著高級育嬰師練習嬰兒撫觸。如今,她在縣城當月嫂,月薪8000多元。
“必須讓崗位‘長’在婦女的生活圈里!”龍巖市婦聯主席林艷說,今年以來,龍巖市婦聯深入落實省委、市委大力推進產業鏈黨建的部署,強化黨建帶婦建,創新實施“產業鏈+崗位鏈”雙輪驅動模式。針對山區婦女“顧家難外出、產業缺工人”的雙向困境,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裝備制造、特色農業等5條重點產業鏈建立婦聯組織,量身定制“彈性用工”“農時流動崗”“居家加工崗”“直播創業崗”等320多個多元化崗位,讓婦女在家門口就能端穩就業飯碗。
如今在龍巖,產業鏈正延伸出一條條“崗位鏈”:連城縣依托地瓜產業鏈,婦女們組成分揀、包裝、烘烤、直播等小組,把零散農活變成標準化穩定崗位;武平縣開設“電商新手課”,帶動寶媽和留守婦女用手機開播,把“黃金百香果”賣向全國;新羅區設立“共富車間”,讓更多婦女實現“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離家”。
沒有技能?
用公益培訓實現上崗
前不久,龍巖市婦聯收到一封由新羅區南城街道蓮東社區居民楊曉燕(化名)寄來的感謝信。
2022年2月,楊曉燕在一場車禍中受了重傷,行動極其不便。但身為家庭頂梁柱的她,還要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那段日子,家里幾乎窮到揭不開鍋。
得知情況后,龍巖市婦聯迅速伸出援手,不僅幫她對接上阿里巴巴云客服的居家崗位,還將她引入“美麗工坊”手工項目,讓她足不出戶就能穩定創收。現在,她一邊在電腦前接單,一邊利用空閑做手工補貼家用,笑言“日子有奔頭了”。
針對婦女就業技能單一、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龍巖市婦聯建立“需求清單—培訓菜單—就業賬單”三單聯動機制: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問卷精準收集婦女技能需求,聯合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定制“特色種植”“民宿管家”“家政服務”等20余類培訓課程;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訂單式”培訓,培訓結束后直接對接本地企業、合作社用工需求,并持續跟蹤職業發展,提供晉升指導、權益維護等服務。
“去年,龍巖市婦聯在各縣(市、區)開展‘手工編繩’等非遺技藝公益培訓63場,500多名婦女實現了零投資、零基礎、即學即上崗、即學即就業,培訓后還能直接接單。”“書夢美麗工坊”主理人林梅芳介紹。
2024年以來,龍巖市已開展婦女就業技能培訓187場,覆蓋1.6萬人次,培訓后就業率達到83%。
沒有保障?
用“服務網”兜住幸福
在龍巖城鄉,“婦女微家”正成為婦女的“第二個家”。
午后,走入長汀縣店頭街的“婦女微家”里,只見墻上貼著就業信息表,桌上擺著育兒書和應急藥箱。當地居民鐘春梅一邊翻看“直播創業培訓”報名表,一邊向駐點的婦聯干部小劉咨詢創業貸款政策;隔壁,阿芳正通過“居家加工崗”學習手工編織技巧,志愿者耐心指導她如何接單和發貨……
“我們把‘微家’建在村(社區)便民服務站、合作社,就是要讓婦女‘抬腳就到、推門就進’。”林艷說,目前,龍巖市已建成“婦女微家”424個,提供就業咨詢、托幼托管、心理疏導等一站式服務。
為了消除就業婦女的后顧之憂,龍巖市婦聯整合多方資源,上線全省首個“巾幗創業數智化平臺”;推動企業設立靈活彈性的“媽媽崗”;聯合人社部門將女性就業創業納入全市20個重點就業項目;聯合工會建設“母嬰室”和“暖心托管點”;推動金融機構推出“兩高兩低兩免”優惠貸款……一張幫助婦女就業的覆蓋城鄉的“服務網”正越織越密。
從“灶臺邊”到產業鏈,從“被動等崗”到“主動創業”,龍巖市婦聯精準對接“婦女需求”與“產業缺口”,用“小切口”解決“大民生”。“我們要讓在灶臺守護溫暖的婦女擁有在車間織就夢想的機會,實現‘好就業、就好業、就業好’。這,就是‘家門口就業’的意義。”林艷表示。(記者 徐士媛 羅小春 通訊員 阮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