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生利亞姆·帕特里克眼中,中國還是遙遠的地理概念,而此時的他正站在講臺上就中國的城鎮化問題侃侃而談——
“我們在前門大街、798藝術區等多地調研發現,人口比例不斷擴張的城市將不可避免地遭遇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資源失調、缺乏綠色建筑等。而來自中國實踐的啟示是,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政府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也需要加強當地社區的參與度,鼓勵減少資源浪費等等。”
兩周,14天,336小時,聽課、參觀、調研,利亞姆和他的同學們,在認識中國、體驗中國、感知中國中走近中國,理解中國,直到臨近告別。中國,儼然已成為愈加熟悉的“老朋友”。
7月28日下午,這場特殊的結業展示在清華大學進行。來自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悉尼大學等102所知名高校的229名同學在這里展開頭腦碰撞,聚焦的主題就是——中國。利亞姆說這真的是一次“激動人心”的體驗。
在這個短暫的夏天,清華大學“感知中國·清華印象”暑期國際學校(以下簡稱“感知中國”)讓這些來自世界各地一流大學中最優秀的學生在中國結緣,與中國結緣。
認識中國:“感覺自己受到了‘文化震撼’”
清華大學“感知中國”暑期學校發起于2016年,26個國家的141名學生成為首批學生。項目發起人、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坦言,就是要讓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有機會近距離了解中國、體驗中國、研究中國。今年,為了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暑期學校特意招收了來自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名高校的79名學生。
哈佛大學學生理查德·亞羅來到清華大學后,聽了多位學者的課。“他們告訴我很多關于中國的事,也展示了中國在過去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歷程,這讓我對中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理查德坦言,“這次中國之行,我感覺自己受到了‘文化震撼’。”
這樣的“震撼”,源自暑期學校精心周密的課程設置與師資配備。“感知中國”項目學術負責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付志勇介紹,不同于傳統暑期學校的學習,參與項目的國際學生會加入教育、城市、城鎮化、女性、產業前沿、建筑和環境7個不同的項目組進行學習和實踐。課程包括主題演講、小組研討、實地參訪、文化活動等,教師們帶領學生充分探討中國當下的熱點問題,了解清華,體驗中國。
同時,做主題演講的也均為相關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施一公為學生們講述“結構之美”,環境學院教授余剛帶大家了解中國的環保情況,人文學院教授汪暉為大家剖析20世紀的中國,產業創新與金融研究院院長酈金梁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功背后的驅動力與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向大家解讀中國外交戰略與政策。
“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充滿好奇。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中國在全球環保事業中的角色等,都深深吸引著我。”奧爾胡斯大學學生雅各·彼得森認為,5場大咖帶來的講座信息量十足,為他深入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