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古厝的燕尾脊直指藍天,南洋風情的僑樓靜立巷尾。18日,記者走進廈門集美大社。這個擁有700多年歷史的漁村,是集美學村的發源地。
如今的集美區,已匯聚了16家高校、科研院所。占轄區人口近一半的青年,對消費新場景、新業態需求強烈。能否實現高水平供給,事關當地引才留才、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藍圖。
一組亮眼的數據印證了成效:2025年,畢業生“留集率”15.51%,連續兩年同比增長超兩個百分點;前三季度集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9.5%,為廈門各區之冠;前三季度累計引育高層次人才950余人,連續11年實現新增市“雙百計劃”人才落戶數全市第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在于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集美區商務局副局長賴偉雄分享他的見解。
古村生機足
大社的街巷之中,文藝餐廳入駐國營老廠房,舊女校內銷售時尚服飾,多種業態與古厝、僑樓共融,市井煙火與時代新潮共生,年輕游客穿梭于氛圍感十足的咖啡店、文創店,拍照定格愜意的初冬午后。
“這里的商業很有特色,好逛好買又出片。”湖北游客龔曉特意花上半天時間到大社,體驗別樣的廈門生活。她告訴記者,在社交平臺上,大社是頗為熱門的一處打卡點。
業態更新,人氣高漲,如今的變化讓集美區集美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大興很感慨:“改造前的大社外來人口多、出租房多、老年人多,但公共空間少、公建配套少、新興業態少。”全會提出,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這為今后的城市更新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2023年4月,當地啟動大社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支持本地特色餐飲、商業零售等發展的同時,結合居民游客新消費需求,引導居民出租自建房或改造低效空間,引入咖啡文創、創意市集、主題民宿等新業態。治理后,大社新增商家119家,日均吸引游客超7300人次。
27歲的章宇正是新業態店主的一員。從咖啡店學徒起步,他如今已在這里擁有了自己的藝術合集商店。談話間,店內的年輕游客絡繹不絕。
“開店6年,大社環境越來越好,人流量增大,業態更加豐富,顧客的消費趨勢也發生改變。”章宇說,好看的外觀已遠遠不夠,年輕消費者更注重商品背后傳達的情緒和意義,“我們以后也會提供更多‘有故事’的商品”。
走出店門,一個“大社商業聯盟”的標識牌映入眼簾。“為扭轉過去單打獨斗、同質競爭的局面,我們引導成立大社商業聯盟,將80家商戶凝聚為價值和品牌聯合體,制定規范公約,實現從競爭向‘競合’的轉變,既激發商戶活力,又維護市場秩序。”黃大興說。
好逛的不只大社。通過與設計公司合作,街道讓老法院化身集美學村藝術設計發展中心,今年4月開放后人氣火爆。隨著藝術展覽、戲劇表演、文創鋪子等多元消費業態引入,古老的城市空間搖身一變,成為潮流地標。
“全會提出,推動商品消費擴容升級,打造一批帶動面廣、顯示度高的消費新場景。”黃大興說,集美街道將繼續做好商業街區、街角節點改造,發揮打卡地多、煙火氣濃優勢,整合相關文旅資源,不斷提升街區活力。
新區新魅力
與古樸的集美學村隔杏林灣相望,是道路寬闊、高樓林立的集美新城。地鐵1號線串聯島內與廈門北站交通樞紐,靈玲馬戲城、嘉庚藝術中心等一批文旅休閑場所星羅棋布,大悅城控股商業進入福建的首個旗艦項目坐落于此。
創新性的景觀設計,吸引不少顧客前來探訪。依托面向九天湖的優勢,商場融合嘉庚建筑風格與海島元素,并通過室內空間室外化的設計手法,將跨三層臨湖面景觀與餐飲煙火巧妙融合,為消費者提供獨一無二的觀景體驗。
“富有新意的設計為高頻次、高辨識度的原創內容植入提供良好載體。”廈門大悅城推廣部職工Isabel告訴記者,原創IP活動是運營的核心亮點,一年來,商場舉辦香港迪士尼樂園福建首展等各類活動180場,引進首發資源20次以上,為項目打上了“青年潮流聚集地”的深刻印記。
開業僅一年,廈門大悅城已成為全市前三、島外第一的人氣綜合體。數據顯示出它強大的吸引力:一年來累計銷售額突破14億元,總客流超2000萬人次,日均客流近6萬人次、周末峰值達8萬~10萬人次。
從二次元街區、文化IP活動到垂直社群運營,項目通過多元場景構建,精準契合年輕客群“興趣社交、松弛社交”需求,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建立圈層聯結的“第三空間”。統計顯示,項目24歲及以下客群占比近20%、25~39歲客群占比超50%。
聚焦長尾價值釋放,廈門大悅城建立超50個垂直社群,社群粉絲突破4.5萬,并針對學生群體推出“廈門大悅城學生卡”,為寵物主設置專屬休息區,為女性客群升級“Lady care”等設施。約35萬人的會員數,超28%的消費貢獻占比,成為商場黏性的最好證明。
“全會提出,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賴偉雄說,集美區目前已有大型商業綜合體11個,大型商業配套總建面積超136.3萬平方米。截至10月,全區重點商業體節假日總客流超900萬人次,節假日銷售額超4.5億元,消費供給水平不斷提升。
產城共青春
新商場活力全開,老街區也毫不遜色。對29歲的“留集生”董耀康而言,母校旁的“萬科云城”是他最常去重溫情懷的地方。這條街區歷久彌新,總能讓他發現新的魅力。
創意十足的個性門頭、直觀的“雙11”主題活動地圖、適宜滑板的高低臺面……這些貼近當下消費喜好的獨特細節,共同匯聚街區的新人氣。開業近10年,這個不大的街區仍保持近95%的商家入駐率,日均客流近4萬人次。
“這些年,集美的商業氛圍越來越好。”董耀康回憶周邊的變化。夜幕降臨,不少穿著動漫服裝、戴著各色假發的主播或走進門店,或步入人群,松弛感十足地開始直播。“這是這些年逐漸繁榮起來的‘街播’場景,大大增加了線下商業的曝光度。”董耀康說。
萬科云城街區憑借毗鄰高校院所、科創企業的區位優勢,吸引不少青年租住,為商業體帶來穩定的年輕客源。不少街頭主播,便來自入駐此地的上海東方網旗下直播品牌,為當地流量運營服務、AI視頻創作提供了充分支撐。
開放的商業街區,與政產學研同頻共振。街區所處的僑英街道企業密集,人才需求旺盛。僑英街道經濟服務辦干部陳詩楓告訴記者,每逢周末,街道黨群活動室都會成為供周邊企業、年輕創業者宣貫政策、碰撞靈感的絕佳場所,企業與學子的對接雙選會也不時舉辦。
這是集美區2022年以來打造“中央活力區”成效的一個縮影。通過配套服務設施再提升、消費供給結構再優化、文旅資源要素再挖掘和品牌視覺傳達再強化,集美新城核心區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成為一站式承接跨島與來廈消費需求的新高地。
“全會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近年來,集美區持續打造‘集美歡樂購’促消費品牌活動,不斷拓展新型消費空間,一批服務市民的美好生活項目相繼落地。”賴偉雄介紹,不久前打造的“2025集美咖啡季”便吸引全國超百家商戶參與,孵化和招引了一批高品質、年輕態的品牌。
眼下,當地已先后成立中央活力區商業聯盟、集美區美食聯盟,成功舉辦集美“青春市集”“青年潮玩節”等高品質活動。近期全城征集的集美城市探索官(JEO)和主理人(JMO),通過挖掘美好生活消費場景,共創“發現集美小美好”榜單,吸引全民參與。截至今年10月,全區累計投入促消費資金近千萬元,預計帶動消費超10億元。
記者手記
以新供給作答消費新考題
穿行在古早與年輕交織的巷子里,走進外表老舊但“內心”新潮的藝術中心,深入活動多人氣旺的商場,記者直觀地感受到集美消費市場的青春與活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近日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也提出,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快釋放消費潛能。在熱氣騰騰的消費一線共學全會精神,更能深刻地認識到,新消費是點燃內需的新引擎,多角度多層次創新供給、優化消費場景,將有效激發消費新動能。
在城市更新中打造消費新空間。集美通過大社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老法院建筑改造等,為新業態進駐提供載體。城市更新,不僅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更是增投資促消費的有力抓手。把閑置資產盤活,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補齊,才能讓新業態有更好的“棲息之地”。
在地域特色中挖掘消費新潛力。集美根據咖啡產業優勢,結合十里長堤、杏林灣等景點打造咖啡季,收獲了人氣,帶動了消費熱潮。這說明,善用區位、產業、文旅等優勢,做足產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挖掘消費潛力。
在創新供給中滿足消費新需求。集美的商圈里,不僅有傳統零售,也有街頭演出、藝術節、主題展等各種活動。消費的核心是需求,眼下,消費者更追求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服務,對消費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主動創新產品服務,多維度構建供給體系,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答好新時代的消費新考題。
記者 賴昊拓 黃筱菁 通訊員 郭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