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體驗中國”
在來中國之前,就讀于帝國理工學院的印度學生坎哈·甘地一直認為,中國相對封閉,人們也比較拘束。但來到中國后,他才發現,這里非常開放、包容,人們也很熱情、樂觀,與西方媒體描述的不同。
有這樣想法的,不止甘地一人。就讀于牛津大學的德國學生佩吉·安告訴記者:“來中國之前,我以為中國人的生活會很單調,來了之后發現,中國是如此多彩,人們的生活很豐富,令我十分震驚。”
事實上,兩位學生認知的轉變,只是一個縮影。而這種轉變,源自對北京的實地考察和生活體驗。
在中國學習期間,萊頓大學學生艾曼尼·厄爾·莫拉比特度過了自己20歲的生日。現在,她已能用漢語說出“感受中國”四個字。“我知道,感受不僅意味著經歷,更意味著感知、感覺和感應。而這一切,自我們來到中國后就在做,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體驗中國。在頤和園欣賞奇特的建筑時,我們聽到了有趣的中國歷史故事。在長城上,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大國氣派。”
加納大學學生波西婭·奧帕爾贊嘆長城是她“來中國后覺得最有趣的地方”。“之前就聽說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來到這里之后發現真的太宏偉了。”她還告訴記者,加納的一些山上也有用來抵御外敵的防御工事,但都沒法跟長城比。“而且,長城邊上的樹木保護得都很好。而在加納,很多樹林被砍用來燒火,破壞很嚴重。”
在生活中感知中國,也成了這些學生時時在做的“功課”。井然的社會秩序、人們的樂觀心態、便捷的生活方式……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里,你要做的就是走出宿舍,去和任何你想找的中國人聊天,這是感受中國的最佳方式。”一路聊下來,雅各·彼得森感覺很“酷”,“人們的好奇心很強且樂觀向上,我很喜歡這里。”
游覽天壇時,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學生法里薩·百達麗看到了一群群唱歌跳舞的老人,讓她感覺十分美好,“這里的老人很懂得享受生活”。
佩吉·安則驚嘆于中國發達的互聯網,“大家都有微信,都用微信,而微信也涵蓋了社交、支付等功能。在德國,雖然大家也很依賴手機,但人們還是傾向于用傳統的預約見面或電子郵件的溝通方式”。
清華大學研究生王祎連續兩年擔任“感知中國”項目的學生大使。王祎在與國外學生聊天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他們很想體驗地道的北京生活,也想知道北京人平時的生活狀態。所以,我們在空余時間會帶他們在老城區或學校周邊逛一逛,讓他們能夠真正體驗市井文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