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教育,首要的是愛的事業”
“教育,首要的是愛的事業!我們張文茂校長也要求老師們,先有父母心,再做教書人。”這是王文霞老師常說的一句話。
1984年,年僅17歲的王文霞面對著講臺下幾乎和她同齡的孩子第一次登上講臺,年輕的王文霞心中定下一個目標:一定要把孩子們送入最好的大學。30多年后,臺下的學生還是青蔥的年紀,而講臺上曾經風華的老師如今已年逾半百,但是王文霞心中的目標從未改變。
“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我就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會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更沒想到會成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王文霞激動地說。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能夠獲得這些榮譽,她感到特別驕傲和光榮,“我的這份榮譽是屬于衡水中學全體教職工的,是衡水中學培養了我,給我一個實現理想抱負的平臺,‘衡中精神’不僅激勵著學生們,也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在我看來,衡中精神就是篤定和堅守,不管過程艱難困苦,她能夠激勵每一個人向著自己的目標永遠前進。”王文霞說,“最重要的是這種精神一旦接受就會終身受用。”多年來,除去擔任班主任,備課組長,還擔任年級教學主任,學校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研究室主任,對青年教師青年班主任培訓指導和引領。在這些年輕的老師身上,王文霞常常能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談及228班,王老師如數家珍,她記得每一個學生的模樣甚至家庭背景,記得當年為這個班級設置的每一節班會主題,“衡中精神在228班身上有著充分的體現。”從2004年228建班至今已有13個年頭,當年的莘莘學子如今已過而立之年,早已融入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梁,這時常讓王老師感到欣慰。作為一位懷揣育人理想的人民教師,通過衡水中學這個平臺,王文霞覺得能夠遇上奮發向上志存高遠的學子,教導他們,幫助他們,照亮他們追求理想的道路,也是自己的幸運。
點評:“一定要把孩子們送入最好的大學。”這是王文霞第一次走上講臺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她奮斗了30多年。雖已年過半百但她從未停止過,王文霞一直堅信“只要有拼搏精神在,就依然年輕”。
鄭宇朋:“除了學習,衡中教會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去玩。”
“除了學習,衡中教會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去玩。”對衡中素質教育,228班畢業生鄭宇朋似乎更有發言權。在他眼里衡中的學習經歷充實且十分多彩,學習雖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天文小組等課外活動也是每天生活的必須。在天文小組里,水星凌日、金星凌日等天文奇觀的觀測讓鄭宇朋欣喜萬分。衡中教會他“玩”,教會他去探索、去發現、去實踐。
作為衡中第一個被保送北大的學生,在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學習期間,鄭宇朋擔任學院學生會主席,積極組織各項活動,“本科畢業之后,在別人看來我是在放飛自我,全國各地走了一遍,深入各個油田,深入細致地了解這個行業的相關信息,之后我在北京穩定下來,在全球最大的咨詢公司埃森哲從事石油行業的信息化咨詢工作。”鄭宇朋告訴筆者,在衡中的求學經歷讓他明白在有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多嘗試樂趣無窮。
而對于衡中被冠以“考試機器”這個稱呼,鄭宇朋笑稱“過譽”了,“我們只是經過大量的練習在考試方面變得很強,柯潔在圍棋領域都不能戰勝機器狗(AlphaGo),我們怎敢自稱考試機器。可以說,我自己在進入衡中的時候各方面能力都在70分左右,我認為就是中等偏上了,衡中培養了我,把我的考試能力提高到了85,其他能力提高到了80。并不能因為考試能力的相對突出而忽視了我的其他能力還不錯的這個事實。”他不無調侃地解釋到。
點評:“玩”字從玉從元,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貶義。一個應試體制下的學校,敢于讓她的學生在學中玩,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自信,足見其教育方式的成熟。
王偉麗:“稱贊衡中,太多語言都是贅余,我只是想說‘感激’。”
“就個人而言,衡中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梯,為我后面的大學以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談及三年的高中生活和學習,228班畢業生王偉麗說,稱贊衡中,太多語言都是贅余,我只是想說,感激!
從一個貧困的小村莊考入衡中的王偉麗面臨著比別人更多的困難,但老師和同學的關懷,讓他從容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也是他命運改變的起點。在吉林大學畢業后,王偉麗加入了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并在南京安家落戶,不僅自己走出了農村,也讓家人擺脫了貧困。王偉麗至今依然記得2003年非典時期,學校封校,同宿舍的同學看他缺少換洗的衣物,便支援了他一條棕色的褲子和一件黑色的T恤,“每看到它們心里總覺得暖暖的。”王偉麗至今依然保留著那身衣服。同學的深厚友誼,是一生的財富,即便到了大學,受挫失意時高中朋友也是他的第一傾訴對象。
王偉麗告訴筆者,在衡中畢業后的十幾年的時間里,學校的高考捷報頻傳,每一次的捷報都震撼著人心。作為一個衡中人,他深深地為之感到驕傲。“始終懷著‘追求卓越’的心,奮力前行,我想這是衡中給我最大的財富。”
點評: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衡水中學教會自己的學生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慶幸,感謝生活給予的一切,從而塑造一個積極的人生觀,一種健康的心態。
劉燁:“那段追逐夢想的歷程就是衡中給予我最大的財富。”
228班畢業生劉燁坦言,在離開高中后,他曾經有一段“夢想真空期”,沒有了高中時代明確的目標,沒有了備戰高考時的充沛斗志,大學自由散漫的生活和學習節奏讓他感到空虛、迷惘,不知所措。夜深人靜時掩卷沉思,他更多的是回憶起高中時和同學們一起奮斗的日子,回憶起高中心浮氣躁時班主任王文霞老師對自己的諄諄教導,回憶起那種為實現夢想的簡單和執拗,忽而豁然開朗。
“我突然發現,原來衡中教會我的就是如何追逐夢想。”劉燁說,“我在衡中學到的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點,也不只是某個具體問題的解題思路,而是如何將一個遠大的目標,系統地拆分成無數個每天都可以實現一點的小目標,長此以往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可以實現。”在之后的大學階段、研究生階段以及工作階段遇到困難時,甚至出現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時候,高中的經歷總能為劉燁提供很多方法和精神力量,讓他可以繼續前行,不至于迷失方向。
“那段追逐夢想的歷程就是衡中給予我最大的財富。假如可以,我真的十分期望再回到228的課堂上,聽老師們再講一堂課,和同學們再討論一次習題,那種酣暢淋漓,那種無所擔憂,那種在青春里才會洋溢出的激情與拼勁,已經遠離我的生活太久了。”過往的經歷在劉燁看來值得珍藏一生。衡中畢業后,劉燁考取了西北工業大學,隨后獲得研究生學位,現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
點評: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生活就會平淡,如果一個人有夢想而不去追求那就只是一個夢,只有不斷的追求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劉燁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有幸成為衡水中學的一員,在這里他找到了追求夢想的方法,并伴隨他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