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平潭在對外開放、口岸業態和航線培育等領域呈現出千帆競發、活力奔涌的蓬勃態勢。數據顯示,平潭口岸累計進口臺灣農漁產品貨值達25.4億元,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累計銷售總額約7.5億元,吸引購物人次近200萬。在業務品類方面,平潭實現多項突破,新增風電設備、港機設備等進出口業務品類以及起帆電纜等臨港產業,為暢通“雙循環”注入深藍動能。
發展韌性與潛力持續釋放
平潭口岸水域通航條件優越,吸引眾多企業在此持續開展兩岸農漁產品運輸貿易。實驗區太中寶貿易有限公司自2015年落戶平潭以來,專注水產品貿易。公司總經理陳毅表示,得益于實驗區深耕兩岸農漁產品主通道建設以及各部門的高效協作,公司業務實現連年增長。
2019年1月,高雄至平潭貨運直航成功首航,開啟了臺灣農漁產品進入大陸的新通道,率先實現了平潭至臺北、臺中、高雄貨運航線全覆蓋且貨運航班周周有。除直航航線外,部分企業攜手臺企打造的“小三通”航線,也為兩岸農漁產品貿易拓展了更大空間。2024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貨值突破100億元,成為實驗區穩外貿的重要支撐與新的增長極。
“十四五”期間,平潭口岸的發展韌性與潛力持續釋放:累計完成貨物進出口405.54萬噸、集裝箱38.19萬標箱,較“十三五”同期分別增長181.14%和184.15%。
口岸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
在提升口岸治理能力方面,平潭創新推出“零跑腿”繳稅、遠程智能施封、跨境電商關稅保證保險等一系列舉措,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平潭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平臺上線省單一窗口地方特色模塊,智慧電訊檢疫、出口轉關自動核銷、進出港管理系統等智慧監管模式相繼落地,口岸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
實驗區經濟發展局口岸工作處處長畢太表示,金井港區通過提升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相繼投用金井國際郵輪中心、隔檢中心、海上搜救中心、對臺跨境電商退貨中心倉等重點項目,新增風電設備、港機設備等特色進出口業務品類,全面提升了對外開放水平。
平潭的水運口岸為澳前港區和金井港區。澳前港區依托對臺區位優勢,先后開通臺北、臺中、高雄等航線,配套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是平潭對臺客貨滾裝運輸的重要樞紐。金井港區是一類海港口岸,是福建省對臺貨運的重要口岸及閩臺合作的重要窗口,也是福建省首個集進境水果、冰鮮水產品、植物種苗、食用水生動物等指定監管場地資質于一身的綜合性、集約化查驗場地,主要業務分為貨運和客運兩個板塊,逐步構建起以海運成本、空運速度為品牌特色的兩岸經貿通道,并發展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重大件轉儲基地。
“開港以來,我們深耕對臺業務,不斷豐富集裝箱貨種,創新打通海運成本、空運速度的黃金通道。”平潭港務發展有限公司金井碼頭管理部副經理劉小平表示,在深遠海發展與高端裝備制造的浪潮中,公司近年來順利完成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出運,成功實現全國最大龍門吊跨越海峽,并分批完成廈金大橋拼裝轉運任務。
加快建設“五型”口岸
泊位是港口的生命線,航線則是聯通內外的“藍色高速公路”。“十四五”以來,平潭口岸業態進一步豐富,先后開通福建省首條跨城跨島海上旅游路線“平潭—莆田湄洲島”“福往福來”航線,“海壇2號”海上環島游航線和國際郵輪航線等。其中,國際郵輪航線包括平潭至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以及以國外游客為主的東南沿海郵輪訪問港航線。
平潭港務發展有限公司澳前管理部副經理(主持工作)吳濤介紹,平潭口岸的成熟對推廣更多國際郵輪航線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完善的平潭國際郵輪中心碼頭等基礎設施,可為國際航線的開通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平潭在口岸監管、通關服務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為游客提供便捷的通關體驗,有利于吸引更多郵輪公司選擇平潭作為始發港或停靠港,從而推動更多國際航線的開通。
“十四五”以來,平潭口岸從物流通道蛻變為經濟引擎,從傳統裝卸邁向智能智造,每一次升級都為實驗區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澎湃藍色動能。
實驗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黃仁漢表示,“十五五”期間,平潭將錨定兩岸共同市場目標,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監管模式落地實施為抓手,加快構建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綠色“五型”口岸。在硬件升級上,加快推動金井港區2#泊位等新改建碼頭的擴大開放,建設兩岸直航集裝箱、客滾專業碼頭,加快設立臺輪停泊點及小額貿易點,提升金井港區“四合一”指定監管場地效能。在智慧賦能上,將持續推進口岸公共服務平臺與海關智慧監管平臺建設,全力實現更高水平封關運作。在業態創新上,將積極培育壯大旅游、文體、生物醫藥、保稅加工、跨境電商等特色產業,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努力打造兩岸產業融合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