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文化的輪廓,在不同人的眼里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畫。京劇作為國粹,當它進入小學校園,與南岸區怡豐實驗學校的43名孩子邂逅后,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沙家浜》、《紅燈記》、《穆桂英掛帥》這些膾炙人口的京劇曲目,從孩子們的京胡里吹奏出來,字正腔圓的童音里,背后是怎樣的暖人溫度?
一個來渝的京劇苗子“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小嗓一開,女孩提起身段,端起范兒,緩緩的步伐,到位的神態,信手拈來就是一段《穆桂英掛帥》。這是南岸怡豐實驗學校社團活動上的一幕,女孩叫楊焱熙,11歲,小學六年級學生。
“特別愛京劇,更珍惜學校每個周四下午的京劇社團活動。”一件黑色外套,一束黑色馬尾的楊焱熙,淺淺地笑著說。黑葡萄似的眼眸里卻明晃晃的,顯然,她表情里透露出對京劇的喜歡與自信。小女孩說的“珍惜”,并非故作乖巧。4歲時,在河北石家莊上學的楊焱熙,被京劇專業老師相中。“從電視里也看過不少京劇,覺得有趣又好玩。”
興趣使然,楊焱熙從小就把京劇當做愛好學起來。小學四年級時,因父母工作變動回到重慶,楊焱熙也轉學到怡豐實驗學校。“到重慶后,發現學京劇的小朋友很少,爸媽想給我找京劇老師,一直沒遇到合適的。”楊焱熙有些小失望。“五年級上學期的一天,老師突然帶我進入一個社團,簡直不能再棒了,原來學校開設了京劇班。”回憶起這一幕,楊焱熙興奮得幾乎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