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
浙大接受“史上最大校友企業捐款”消息一出,關于校友捐贈的討論聲再起。
有評論認為,強調“史上最大”并無多大意義,對于國內高校而言,更重要的是擴大捐贈基礎。國外高校例如哈佛、牛津等,重視的也是校友捐贈率而非單筆捐贈。
相比國外,我國校友捐贈基礎十分有限。2015年8月,76所部屬高校按教育部要求陸續公布2014年度決算情況,位列榜上前五的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的最大收入來源是事業收入,其次是財政撥款收入,最后才是其他收入。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高校在2014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占總收入的0.54%。經計算,2014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最多的清華大學此項也僅有不到2%。
而在美國等國家,捐贈已經成為大學辦學資金中占大比例的一筆。例如哈佛大學每年35%的運作經費都來自其旗下的捐贈基金,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對該校年度預算的貢獻率更是高達44%。
此外,中國高校社會捐贈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引起很大討論,資金使用不夠公開、不夠透明,捐贈模式不夠清楚,學校如何回報捐贈方等也不夠清楚。因此,有人擔心會出現“假捐贈”,或擔心捐贈方干預學校辦學,或者捐贈資金不良運作。
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現在有時候高校宣傳的時候,混淆了商業合作和捐贈的界限”,他表示:“如果這些錢運作的收益服務于提供資金的企業,那就是商業合作了,不是捐贈。”
也有人擔憂,一些分期捐贈的計劃如何能保證后續捐贈按時到位,會不會對于企業的宣傳效應達到之后,后續的捐贈就開始“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