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記者了解到,這次新增了一個植物艙,所種植的蔬菜、農作物增加到了30多個品種,包括小麥、茄子、豆類、西紅柿,還有作為水果的草莓。動物蛋白方面,“宇航員”們除了自己帶了一些肉類外,主要就靠艙內養殖的黃粉蟲補給。“宇航員”們還帶了一些啟動用水,入艙后將完全依靠這些水循環使用維持生活。
第一批“宇航員”中的艦長劉慧介紹,進艙后每位隊員都有獨立的分工,比如她就負責統籌艙內所有工作,2號植物艙的種植和管理,還有做飯,“我們收獲小麥后會脫粒磨粉,我是河南人,會做饅頭。”她笑道。在這樣密閉的空間長時間生活會不會孤獨?劉慧說他們已經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實驗項目和業余生活,“里面還有動感單車,我們也可以上網、看書,不會孤獨的。”
記者了解到,“月宮一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植物、動物、水、微生物組成的四生物鏈環人工生態系統,空氣、水等全部在艙內循環,廢棄物也由艙內自主處理,力爭實現全艙閉合度達到98%以上,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測的環境。這個閉合度在全世界的類似實驗中也是遙遙領先的。
劉紅說,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還有國際空間站通常會攜帶全部物資,或通過物理化學方式再生氧氣和水,宇航員吃的食物只能一次性攜帶充足,不能再生。然而如果人類在未來進行更長時間、更遠距離的太空探索,食物完全通過攜帶儲存供給,或進行地面補給將變得十分困難。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生物再生”,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飛向火星的飛船中,構建一個類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態系統。
在這樣一個系統真正飛向太空之前,就需要在地面構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系統,進行一系列集成試驗研究,為將來人類真正在太空居住提供保障,這就是“月宮一號”的目的。(原題為《8名學生“宇航員”入駐“月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