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大學生相親初衷不一 部分人害怕被“剩”主動出擊
北青報記者采訪現場的大學生發現,選擇在校談戀愛緣由五花八門,來參加相親的初衷也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大學里談戀愛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有同學覺得大學生活很無聊,需要有人來“陪”,當然還有的擔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學找好心儀的對象。
“不想成為剩女、齊天大剩、大齡女青年,上研究生再不主動一些,會不會危機就要來呢?”一位戴眼鏡的姑娘告訴北青報記者。她坦言自己從外地考到北京讀研,過了25歲后,之前從不擔心戀愛問題的父母也開始變得嘮叨,從去年她開始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也開始參加學校學生會的聯誼,報名網絡的合約情侶。“一直覺得淪落到家長安排相親,是一件特別慘的事。還有,真的不想過年回家被父母催婚了!”
合約情侶、剩女這些充斥在網絡和大眾媒體的名詞,正在改變著人們對校園戀愛的發展模式。北青報記者發現,很多家長出于種種考慮,也轉變了過去保守的思想,鼓勵孩子在校園戀愛,甚至主動給“戀愛費”。不過,這種“門當戶對”的速配相親方式,也令前來參加活動的人有些不適,一位同學說, “雖然相親高效、方便,但我總覺得它太功利了,其實就是標簽的對等化,你什么條件我什么條件,雙方把需求一說,成就成。”
名校變單身重災區 女生相親比例高出兩成
“這是第五次舉辦千人單身聯誼活動,今天的活動超過1000人了,年齡從1987年到1999年的都有。”高校單身男女聯誼的火爆程度不僅在于此,該平臺數據顯示,79%的活動嘉賓是985、211高校學生,清華人數最多,數理專業最有人氣,名校似乎已淪為單身重災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這次的活動女生比男生多出兩成,北京地區的高校中,男女比例失調的報名者通常更積極。“相親未必受師長的認可。比如我所在海淀區學院路的某財經類大學,學校和社團就不是配合。有的老師覺得我們這種方式不入流。”一位1990年生的男同學向北青報記者坦言。面對質疑,同為90后的時艷強坦言,“33%的大學生受限于自己狹小的社交圈子,難以遇見合適的另一半。我們只不過提供這個平臺來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