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從當年禁令到如今默許
校園版“非誠勿擾”、“合約情侶”日趨火爆的背后,是中國高校在大學生戀愛交友方面的管理政策日趨寬松。上世紀80年代,所有高校都嚴禁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甚至把“在校學生嚴禁談戀愛,違者退學”的校規寫進了學生守則。從明令禁止到默許,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動出擊,大學校園的戀愛觀折射出社會婚戀觀念的變遷。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至今還記得1987年前后,他所在的學校為防止學生在校園談戀愛,專門設立了戀愛糾察隊的往事。“春夏之際,我們晚上放學后,糾察隊就在學校比較隱蔽的地方巡邏,發現情侶就會用手電筒的光照他們,提醒他們盡快回寢室。如果還是沒有離開,就會上前批評。”而糾察隊隊員主要是學校保衛處的保安巡邏隊員,也有部分是學生會和團委干部。
不過,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學對于學生戀愛的態度開始轉變。到2005年,我國不再限制在校大學生結婚,大學對于學生戀愛甚至結婚,逐漸采取“不支持、不反對”的默許態度。“管理的放開也適應了近三十年來中國現實生活的情感變遷。社交頻率和社交媒介的發達,讓人們也渴望通過實體交往來挽救日益疏遠的人際關系,通過交往,收獲友誼或愛情,我個人是支持的。”梅志罡分析道。
海淀區一知名大學的高校輔導員高珊(化名)受訪時也表示,大學生自主交友戀愛,這是時代的進步。他說,大學生交友戀愛甚至結婚,學校應當尊重學生的意愿。只要符合法律規定,學校不應多加干涉。本組文/本報記者劉旭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聲音
“剩女”社會焦慮或致相親低齡化
在日常的青年交往研究課題中,梅志罡還發現,如今的大學生交友相親呈低齡化趨勢,這種現象源自“剩女”社會焦慮的傳導。“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大三大二的學生也對沒有談戀愛一事很焦慮。大學不談,以后成剩女就慘了。這其實是我們社會傳導給他們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來自于社會和大眾對剩男剩女的標簽化的片面理解,大家有危機感。”
對于大學生集體聯誼的線上線下活動,很多商家也借機捆綁做生意的現象,梅志罡表示,無論商業活動是如何參與,依然要倡導一種健康良性的婚戀觀念。流行元素被年輕人更輕易接納,但大學戀人仍應以志同道合為基礎,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生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