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初,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質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中《愛迪生救媽媽》一文,掀起了一股語文教材“質疑潮”,引起全國廣泛關注。
3月21日晚,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網發出《人民教育出版社關于小學語文教材有關問題的說明》,表示教育部已編寫義務教育《語文》新教材,沒有選用《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
眼看新一波“質疑潮”又要掀起,不禁讓人擔憂,還有多少隱藏著的“虛假經典”沒有被人發現?還有多少純真的孩子被歪曲的歷史誤導?還有多少兩難的教師在糾結該如何回答孩子們對真相的詢問?
正如兩位母親所擔心的,語文教材之所以得到極大關注,是因為承載了社會各界頗高的期望。作為孩子們的母語教育,一套語文教材不僅包含了工具性的語言知識,而且承載了時代精神、文化傳承、文學藝術乃至情感趣味等內涵。我們面臨的是,一旦孩子們了解真相之后,會產生被欺騙的感覺,對學校教育失去信任,懷疑老師教授的真道理和正確的價值觀。
吳兆華告訴記者,她又翻閱了其他課文,發現多篇弘揚美德的文章都引用了國外的素材。“《中彩那天》一文,沒說哪個國家,時間是二戰前,從庫伯大叔這名字看又是外國人。誠實、有尊嚴,這些美德怎么就只屬于老外呢?哪怕生編硬造也要安到外國人身上。難道教育孩子這件事,必須得是外國人的言行事跡才能奏效?”她一連拋出幾個問句。“美德不分中外,不是狹隘到非得教孩子中華傳統美德不可。但這么生編硬造扯外國名人做虎皮,還是有點過了,反倒容易傷害我們的自信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