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造血干細胞,我失去的微不足道,對患者來說卻是生存的希望。”3月13日,江蘇大學大三學生吳憶楊在南京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
22歲的吳憶楊是江蘇大學第一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也是迄今為止鎮江市最年輕的捐獻者。吳憶楊在QQ空間全程記錄了捐獻經歷、身體感受、思想變化等等,期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
近年來,江蘇大學涌現了一批像吳憶楊這樣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先進典型,成為校園里“最美”的擔當。
“在這美好的春季能遇上這位好小伙,讓我非常難忘,列車開走了,我只能揮手告別,感謝加依達爾帶給我們的溫暖!”一封來自上海的感謝信,輾轉流傳到校園。一句句真摯的話語,表達了對大四學生加依達爾·別克木汗的感謝。
此前,在寒假返校火車上,加依達爾·別克木汗遇到了新疆內派教師嚴莉華,她帶著80歲高齡且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加依達爾自愿把中鋪讓給嚴莉華,一路幫著照顧老人。
收到感謝信后,加依達爾也很意外,“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舉手之勞竟然會被嚴阿姨一直記著”。
“不管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是志愿者,小小善舉都可能成為別人心中的溫暖。”該校團委書記楊道建說,服務微小化,價值卻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