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該校每年約有兩萬余人次參與微志愿服務。
今年春節,“大眼睛”支教團隊20名大學生志愿者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走進大別山區,發放愛心福袋,做年夜飯,陪伴山里娃度過了溫暖的春節。
現在,包括“大眼睛”在內的公益支教團隊在該校已有10余支,大學生在寒暑假分赴貧困地區開展公益支教活動,用愛心溫暖貧困地區的孩子。
“勤勞和辛苦不是教科書上的白紙黑字,夢想是否光榮,取決于有多少務實奉獻的成分。” 該校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趙園園說。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格電,我愿意做你的充電器。”為了罹患白血病的同窗好友丁玉蘭,該校2003級學生陳靜抱著募捐箱走遍鎮江的大街小巷,籌集了20多萬元醫療費。
一年后,陳靜也不幸患上白血病。為了拯救這位“愛心天使”,校園里刮起了愛心接力的浪潮,從網絡到現實的愛心救助,短短一個月募捐達70萬元。
每年開學季和青年節,以陳靜的事跡改編的舞臺劇《永遠的黃絲帶》都會在校園里公演。
不同的人物,同樣的選擇,該校師生完成了美德善行的一次次接力。
該校退休教工邵仲義情系貧困學子,生前捐助50萬元設立“愛生助學金”,身后又捐獻遺體,近60萬元存款全部捐助貧困學生。如今,老人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又組成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務團隊,讓大愛人物的愛心精神在校園里延續。
“一所好的大學,不僅要有大師、大樓,還要有大愛。”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說,學校著力營造富有愛心與責任的校園環境,大力培養師生愛的情懷、愛的品格、愛的氣質,用大愛校園文化打造美麗精神家園,推動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通訊員 吳奕 張明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