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辦
評審專家將嚴格審核材料
杜絕投機取巧
昨天,北青報記者以學生家長名義,電話咨詢北京某所著名大學招生辦公室。該校今年自主招生簡章里就明確寫道:“曾在省級以上(含省級)刊物發表文學創作或文學評論類作品,或曾在省級以上(含省級)文史類知識競賽中獲獎者優先考慮。”
招辦人員介紹,發表論文確實是參加自主招生資格的一項條件,但不是唯一資格,也不是硬性要求。“學生提供的論文等證明材料,是上傳到我們報名系統,其實,家長一買版面,內行的專家組一眼就能知道是買的,畢竟是能掂量含金量的。” 工作人員還表示,提交相關材料之后會有專家評審組對論文及其內容進行審查,杜絕投機取巧。
當北青報記者提出有學生若在論文環節請人代筆并獲自主招生資格學校將如何處理,工作人員稱此前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買了論文就是不誠信,代筆行為更是惡劣。這類行為對其他學生也不不公平,社會確實也有論文買賣的不良風氣。”
聲音
不希望拼論文最終變成拼家長
自主招生,作為對現行統一高考招生按分數錄取的一種補充,原旨為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也就是所謂的“偏才怪才”,面對當今“論文買賣”魚龍混雜的現狀,自主招生所設的“發文章門檻”究竟能否挖掘到好苗子?青年作家、《人民文學》資深編輯劉汀在接受北青報記者談到,高校對于高中生發表的論文或文章還需謹慎對待,嚴格審核學生提供的材料,認真評估學生的寫作和思考能力,讓文學或學術的好苗子能脫穎而出。劉汀坦言,不希望“拼論文”最終可能會變成“拼家長”,這對農村生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能在過硬的雜志和報刊上發表文章或論文,在自主招生中占有優勢,似乎在情理之中。但眾所周知的現實是,如今被曝論文抄襲的教師和學者不在少數,花錢買版面則更是公開的秘密,發表論文其實也可以‘不難’。在這種背景下,有多少高中生能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獨立發表論文,恐怕值得打一個問號。”(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