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廈大的陳剛,難舍“木匠情懷”,開店傳授祖上技藝
做一把四腳八叉凳是出師的標志。
還沒進門,就聽到鋸子發出呲呲的聲。屋里,陳剛正忙著做木工活。這位上世紀90年代畢業于廈大企業管理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企業高管,開過公司,最終難以割舍木匠情懷,在集美開了一家小店,專門教人木工活。
祖父、父親都是木匠,希望更多人傳承傳統工藝
陳剛老家在山東菏澤,祖父、父親都是木匠。“當時做木匠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但他們都做了一輩子的木匠。”陳剛說,小時候跟著干雜活,或多或少學到了一些技術。
1999年,陳剛廈門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一家外資企業。此后,他做過企業高管,開過公司,但始終難忘自己家傳的木匠技藝。有一年,他和妻子到香港,看到不少日本和歐美出版的關于木工的書籍,勾起了他對祖傳技藝的懷念。
“小時候父輩們拉著大鋸的畫面,不斷在腦海里重現。”陳剛說,在高校當老師的妻子也很喜歡木作。得到她的支持,陳剛于2014年8月開了家小店,專門傳授木工技巧。74歲的老木匠李水鎮年輕時就是國家四級木工,先后帶過二十多個徒弟。他被陳剛聘為指導老師,他說,希望有更多的人傳承木工技藝。
“開這個小店賺不了錢。”陳剛坦言,這只是一種寄托和愛好。
帶回祖傳的木工工具,體驗“開悟修行”的過程
店門前有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傳播木工知識、傳授木工技藝、弘揚木工文化”。陳剛說,這是他開店的宗旨。
屋里的墻上掛著大大小小的鋸子、鑿子、刨子等木工工具。“這個墨斗用了三代。”陳剛說,魯班尺、刨子等都是從山東老家特地帶來的。
“我最喜歡的木匠是李宗盛。”陳剛說,“很多人只知道李宗盛是音樂人,其實他的木工活也非常好。”陳剛說,做木匠是開悟修行的過程,是與自己溝通的一種方式。
他的小店吸引了不少學員,有教授、企業家,也有軍人和高校學生,有的人專程從西安跑來學習。“木作是慢工出細活,能讓人靜下心來。”陳剛說,很多學員在學做木匠的過程中體驗著一種“特別的享受”。
木工出師的標志
是做一把四腳八叉凳
陳剛說,很多木制家具中都蘊含著傳統的中國文化,他以圈椅為例:“別看這把圈椅不起眼,其中蘊含著儒、釋、道三家文化,及天圓地方的含意,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并通過木匠的手一步步體現出來。”
他說,儒家講究的是規規矩矩,積極向上,入世的精神,“這和木工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道家講究道法自然,比如圈椅中的流暢線條,追求木材的天然之美;傳統文化講究慈悲、心善,而圈椅的整體造型非常敦厚、低調,有著包容一切氣質。
木工出師的標志是做一把四腳八叉凳。別看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板凳,其實很考驗手工,沒有一定的積累和匠心很難做好。“做木工活沒有終點,追求的是精益求精。”陳剛說。(文/圖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