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益
童謠讓課堂鮮活了起來
老王搜集童謠,是從他為鄉鎮干部上課開始的。1976年,老王從河南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濮陽的一所高校教書。因離家遠,1985年他申請回到中牟縣委黨校教課。
當時,他的學生不少是來自鄉鎮一線的基層干部,講到經濟學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少學生“一臉蒙”。這時,他卻脫口而出:弟兄仨,鬧分家,老子氣得仰八叉。大哥分得莊田地,二哥分得騾子馬。剩下老三沒啥分,分個青頭大螞蚱。刺棱一聲,螞蚱蹦啦,老三一下氣蹦啦……王公理說,這則童謠叫《弟兄仨》,它講的就是生產關系中的分配問題……現場30余名學生被逗得哈哈大笑。
上罷課,一學員找到老王笑著說:王老師,你還怪能哩,再教我幾個曲兒唄!學會了也能接地氣兒,群眾工作更好做呢!
多年之后,老王先后到多所中學任教,他把教學內容與這些童謠結合起來,講課深入淺出,讓每堂課都鮮活起來。而課堂與學生,更成為老王搜集童謠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學期末,老王會給他的學生布置一份額外作業,回到家中每人收集5首童謠寫下來,開學時上交。作業收上來之后,老王就把大家的作業剪下來,分門別類地貼在一個教案本上。為鼓勵大家學童謠、唱童謠,他還把童謠當作必考內容來考試。
搜集
下鄉拿錄音筆搜集童謠
除了學生,老王還經常下鄉去搜集童謠。每到周末或假期,老王就騎個自行車,到鄉下的街上逛,半路碰到八九十歲的老人路邊嘮嗑,他就停下來,車子往路邊一扎,撿個磚頭坐上開始搭訕:大娘,給俺唱個曲兒唄!
時間一長,老王也成了個名人。老人們見到他,都知道“要唱曲兒”。而老王每次聽了新鮮的曲兒,就像覓得了寶,騎車一路飛奔,嘴里還重復地哼唱著,生怕忘了哪一句。到了家,第一時間記在教案本上。
2009年,老王從學校退休,記憶力也不如以前,干脆花了百余元買了支錄音筆,專門下鄉搜集童謠。老王說,如今的孩子,可玩兒的東西多了,流行歌曲、動畫片替代了童謠。這是時代的進步,但他不愿看到這個凝聚了老祖宗智慧、啟蒙了他的童年的民間文學就此消亡,他希望能繼續把它們傳承下去。
“每次下鄉搜集童謠,看到一個個曾給我唱曲兒的老人先后離去,心里就十分焦慮。”老王遺憾地說。2016年9月,老王從他搜集的近千首童謠中精選了416首,準備編成《歲月童聲》一書公開發行。而他的《傳統兒童歌謠》也被鄭州市列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老王被評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老王說,他希望能為傳統童謠的延續盡一份力,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財富。這些年,他常到各個學校教孩子們唱童謠;遇到了年輕人,他也常會說上一段。老人說,這些,只是為了記憶與傳承。
價值
童謠再現中牟的歷史和文化
在王公理看來,童謠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它不僅有語言和文學價值,還是時代的產物,體現著一個地方民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狀況,有一定的民俗和歷史價值。想到此,他傳承傳統童謠的動力更足了。
老王收集了一首《白沙街曲》:吃罷飯,沒事干?;疖囌?,看一看。關長吹哨,師爺賣票。哞啦一聲,火車來到。白沙街,停一停。往西不遠鄭州城。白沙街,看一看。南邊有個火車站?;疖囌就R煌?,哞啦一聲到開封。
他說,這首童謠出自民國時期。1905年,中牟火車站修建于白沙鎮,而這一場景正反映了白沙鎮人民的生活場景。
“春掃堿,夏掃鹽。連陰天掃白不咸??舆B崗,崗連坑。掃鹽掃堿順小風。”老王介紹,這首《掃鹽堿》揭示了自古以來,黃河邊的中牟人,以掃堿、熬鹽為副業的生產勞動景象。
“有童謠還寫了咱鄭州中牟的特產哩!”老王以童謠《板凳倒》為例:板凳倒,小狗咬。誰來啦,你大嫂,提的啥?大木棗。吃點吧?沒牙咬。給你嚼嚼吧?你老好,你老好!他說,大木棗是中牟大孟地區的特產棗,果大味甜。他記事時,老家的村里就種有一大片木棗林。如今,這片棗林早已不復存在。
老王說,童謠不僅是兒時的記憶,也是一種歷史和文化。他希望,自己能將這份記憶和文化傳承保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