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廈門新材料企業動作頻頻,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上市廈企廈鎢新能連發公告,宣布投資新動作——將豪擲17.6億元,布局高性能電池與氫能材料;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坤新材”)成功在科創板上市,首日漲幅達310.61%,市值一舉突破276億元,為廈門半導體材料再添上市新軍。
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市新材料產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66家,其中重點企業46家,今年1月-8月實現產值661億元,展現出發展韌性和潛力。其中龍頭企業的發展動態,折射出廈門新材料產業的強勁發展態勢——它們正以“技術攻堅+資本賦能”雙輪驅動模式,推動我市新材料產業從規模擴張邁向價值引領。
豪擲17.6億元
布局高性能電池與氫能材料
廈鎢新能和恒坤新材,分別是我市在鋰電材料、半導體電子化學品材料的龍頭企業,這兩個領域也是今年以來國內新材料產業的主要增長點,更是當前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數據顯示,今年國內鋰電材料領域,三元材料同比增長12.74%;半導體電子化學品材料領域,光刻膠、濕性電子化學品和電子特氣同比增長21.1%。
今年前三季度,廈鎢新能增收又增利,營業收入達130.59億元,同比增長29.80%;歸母凈利潤5.52億元,同比增長41.54%,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面對新能源汽車對高能量密度電池的迫切需求,廈鎢新能啟動雙軌戰略:18日,廈鎢新能發布公告稱,其將設立全資子公司廈門滄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高性能電池材料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為15.25億元;另外將通過全資子公司廈鎢氫能,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氫能材料及7000噸功能材料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為2.37億元。
“近年來,電池行業技術發展較快,對電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考慮到車用材料產品認證周期長,公司有必要提前布局并對產品升級創新,以滿足新能源汽車發展對高性能電池材料的需求,快速占領車用動力高性能電池材料市場。”廈鎢新能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布局適用于高性能電池材料的生產能力,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公司在電池材料行業第一梯隊的地位。”
同時,廈鎢新能相關負責人表示,布局固態儲氫裝置,旨在因應氫能交通、儲能等新興市場需求,以及解決功能材料采購單價高、供應商開發受限等問題。目前,廈鎢新能產品涵蓋鈷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鈉電材料、貯氫合金等全系列新能源材料。
獲資本市場追捧
上市首日漲幅超300%
同樣是18日,恒坤新材成功在科創板上市,為廈門半導體材料產業再添上市新軍。其上市首日漲幅達310.61%,總市值突破276億元。此次,其IPO(首次公開募股)擬募集的資金將重點投向高端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進一步鞏固其在12英寸晶圓制造關鍵材料領域的領先地位。
作為半導體材料國產化先鋒,恒坤新材以光刻膠、前驅體材料為核心,其SOC(碳膜涂層)、BARC(底部抗反射涂層)產品2023年國產市占率第一,替代日本合成橡膠、美國杜邦等國際巨頭,支撐12英寸晶圓廠本土化生產。
同時,今年以來,華碳科技、中欣新碳、森一量子科技(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一量子”)等我市多家新材料企業先后完成新一輪融資。這些企業憑借硬核實力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細分領域闖出一條自主創新路,華碳科技生產的高品質單壁碳納米管,性能可媲美國際巨頭;中欣新碳在摘取碳材料行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征途中已取得諸多突破,實現中間相瀝青50噸/年規模化穩定制備;森一量子的核心產品法拉第旋光片(FRG),是光通信領域中光隔離器和環形器的關鍵部件。
雙鏈融合
推動產業向“領跑”轉變
我市這些新材料企業獲資本青睞,正反映出廈門市新材料產業的創新活力。近年來,廈門市將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納入“4+4+6”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一方面,我市依托廈大、火炬高新區等研發優勢,以廈鎢新能、恒坤新材等龍頭企業為引領,形成產業細分領域的研發高地;另一方面,以海辰儲能、廈門時代為鏈主,構建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實現“材料—電芯—回收”全鏈條布局。
廈鎢新能的產能擴張與恒坤新材的上市突破,是我市新材料產業創新生態的生動寫照。通過“技術攻堅+資本賦能”的雙鏈融合,我市正推動新材料產業從“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轉變。
記者 李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