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港口管理局與贛州國際陸港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陸海相連、高效便捷的集裝箱海鐵聯運“黃金通道”,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服務贛閩區域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是“贛廈聯動 陸海共興”2025年“贛州—廈門”港口物流推介會上的一項重要成果。推介會于昨日在江西贛州舉行,旨在落實“交通強國”戰略部署,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港航一體化發展,吸引了港口、鐵路、航運、物流、制造等領域的嘉賓代表參加。
優勢互補 拓展廈門港經濟腹地
閩贛兩地山水相連、經濟相融。廈門港是我國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國際集裝箱干線樞紐港,也是贛州地區貨物進出口的重要出???;贛州國際陸港作為全國第八個內陸開放口岸,具備連接“一帶一路”的物流網絡和產業基礎,是廈門港向中西部內陸地區延伸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2025年1月至10月,廈門港共計完成海鐵聯運業務量13.31萬標箱,同比增長24.64%。今年1月-10月,贛州-廈門港海鐵聯運業務量達12886標箱。
此次廈門港口管理局與贛州國際陸港管委會簽約,標志著兩港合作進入機制化、常態化新階段。雙方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開展“海港+陸港”雙樞紐聯動模式,通過海鐵聯運銜接、口岸功能協同、物流網絡互聯、數字平臺互通等舉措,打造“內外聯動、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和物流通道。
會上,贛廈兩港合作辦公室揭牌成立,建立兩港部門協同機制,推動合作事項落地,推動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邁進。
廈門港口高質量發展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廈門港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國巖表示,未來,雙方將以廈門港為樞紐,以贛州為支點,共同構建一個“內陸—沿海—全球”的立體化多面向物流商貿網絡。
近年來,廈門港以海鐵聯運為重要抓手,不斷優化物流結構、降低供應鏈成本,高效連接內陸企業與全球市場,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澎湃動能。目前已形成了以廈門港為主要樞紐、以閩贛兩省為主要腹地、向內覆蓋中西部地區、向外輻射東南亞等地區的海鐵聯運通道網絡。
廈門港相關人士表示,廈門港與贛州國際陸港深化合作,將進一步推動海港功能內移與陸港服務外延,推動廈門港海鐵聯運提質升級,拓展廈門港經濟腹地,增加貨源箱量,提升廈門港在東南沿海港口群中的競爭力。
“依托兩地政策疊加優勢,贛州國際陸港將與廈門港共建跨境電商集運中心、冷鏈物流集散中心,讓贛南臍橙與東南亞水果在雙向往來中實現價值倍增,推動兩地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贛州陸港鐵路運營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玉芳介紹。
無縫銜接 打通贛貨出??旖萃ǖ?/strong>
對于地處內陸的企業而言,一條穩定、高效、經濟的出海通道,就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生命線”。如何將黃金港口“搬”到江西企業家門口?本次兩港深度合作,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之舉,有助于贛南的家具、電子、服裝等特色產業走向全國、通達全球。
11月18日,伴隨著長鳴的汽笛聲,一列滿載贛州家具、竹制品、門窗的海鐵聯運專列,從贛州國際陸港緩緩駛出,奔向廈門港,隨后搭乘船舶前往東南亞和我國臺灣等地。這是贛州國際陸港—廈門港海鐵聯運“一單制”出口首發專列,在“一單制”模式下,貨物運輸“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次結算”,全程“一箱到底”,大幅簡化操作流程, 全程可控可追溯,也降低了貨損率,提升供應鏈穩定性。
“過去,我們的貨物出口往往需要經歷復雜的運輸環節,輾轉多個節點,不僅時間成本高,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加。”贛州星邦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偉說,通過“贛州—廈門”海鐵聯運模式,家具產品搭乘班列直抵廈門港,無縫對接通往全球的航運網絡。這一模式顯著縮短了整體的運輸時間,優化了綜合物流成本,提升了供應鏈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增強了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
“此次專列的開行,將原本繁瑣的傳統運輸模式,整合為一條經濟、高效、穩定的國際貿易物流通道,在時效上從原本5天提升到最快18小時,物流成本降低約30%。”廈門外代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星財福介紹,贛州國際陸港—廈門港“一單制”專列的開行,打開了江西貨物出海的快捷通道,為贛州乃至江西的產業布局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此外,在本次推介會上,上海新海豐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贛州國際陸港內陸還箱點揭牌。今后,當地出口廠家無須從沿海港口提還空箱,可直接在贛州港堆場就近提還,極大降低了陸路運輸成本和調度復雜性,有力提升贛廈物流通道的便利性,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下一步,廈門港將推進贛州國際陸港“數字陸港”平臺與廈門港“單一窗口”系統對接,推動“贛州—廈門”班列加密升級,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應用和“一次申報、兩地驗放”等轉關直通便利化措施,打造成本更低、服務更優、效率更高的陸海物流通道,讓更多“江西制造”“贛州優品”高效便捷出海。
(廈門日報特派記者 林桂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