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8月,漳州市漳浦縣三大重點產業鏈總產值達685.95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79.27%,“壓艙石”作用凸顯。其中,石油化工在兩家鏈主企業階段性檢修的情況下,依然實現574.39億元的產值體量;再生能源增長9.18%;紙制品制造尤為亮眼,以94.21億元的產值實現52.86%的同比高增長。當前,漳浦正以產業為基、創新為魂、資金為活水、人才為支撐,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征程上按下高質量發展的加速鍵。
強基固本:產業鏈與創新鏈雙輪驅動
多年來,漳浦將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聚焦石油化工、再生能源、紙制品制造三大重點產業鏈,構筑起縣域經濟的“四梁八柱”。2024年,漳浦入選全省首批重點產業鏈試點縣。
產業的蓬勃發展,源于前瞻布局與科學規劃。漳浦聘請北京賽迪、閩南師大等專業機構進行系統謀劃,《漳浦縣縣域重點產業鏈實施方案(2025—2030年)》已形成初稿,更為具體的三大產業鏈發展規劃與招商圖譜正式印發執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以古雷石化基地為核心,漳浦強化古雷石化、騰龍芳烴等鏈主企業的龍頭地位,向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今年上半年,晉江市染整行業協會考察赤湖工業園,擬投資建設染整產業園,正是石化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的關鍵一步。在紙制品領域,總投資176億元的聯盛漿紙擴建項目完成備案并啟動前期工作,建成后將有效壯大產業鏈規模。
產業鏈的穩固離不開創新鏈的加持。漳浦積極營造“雙創”氛圍,成功培育4家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以及1家省級、5家市級技術轉移機構。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梯次培育機制,重點推動中財管道、鑫藝隆新材料、凱盛新能源等17家三大產業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成功培育漳州偉伊化纖、福建福船一帆2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并推薦凱盛新能源申報新一批冠軍企業,創新動能持續積累。
融通賦能:資金鏈與人才鏈協同灌溉
資金鏈與人才鏈方面,漳浦精準施策,讓金融活水暢流實體,讓天下英才匯聚浦邑。
面對企業的資金需求,漳浦主動作為,梳理三大產業鏈核心及上下游企業名單,于2025年4月與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對接,由金融機構牽頭提供資金支持。9月在漳浦舉辦的“四鏈融合·聚勢共贏”省級試點縣域重點產業鏈對接會上,興業銀行現場進行金融推介,促成銀企深度合作,全力紓解產業鏈重點企業的融資之困。

漳浦還用足用好各級財政資源,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創新。2024年,漳浦向三大重點產業企業發放科技類補助資金816.83萬元,激勵企業積極投身于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此外,對去年獲得省級技術改造設備投資補助的5家企業,加快兌現補助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
發展之道,唯在得人。漳浦緊扣產業需求,運用“精英惠浦”政策,加大人才引進與服務力度。目前,全縣共有10人次獲得市級“雙創之星”“首席科技官”榮譽,其中三大產業人才占比高達40%。今年4月,漳浦上報的3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中,工業領域占9人,2人直接服務三大重點產業。
在引才上,漳浦頻出實招。今年5月,漳浦與李志遠等6名博士組成的博士服務團簽訂服務協議;7月,陳志立等11名在滬漳浦籍博士回鄉舉辦服務工業企業論壇,深入企業“把脈問診”;在9月的“四鏈”融合大會上,漳浦正式聘任陳秉輝等3位教授的團隊為產業鏈技術指導專家團隊。漳浦正在構建完善一個多層次、高水平的智庫,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融合聚勢:“四鏈”一體勾勒高質量
發展新路徑
漳浦的實踐表明,“四鏈”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產業鏈的布局,牽引著創新鏈的攻關方向、資金鏈的投向和人才鏈的集聚重點;創新鏈的突破,提升了產業鏈的價值,也吸引了更多金融資本和高端人才;資金鏈的保障,加速了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支撐了產業鏈的擴張和人才價值的實現;人才鏈的匯聚,則是一切活動的核心,是驅動其他“三鏈”升級的根本動力。
融合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在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上,鑫藝隆新材料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的合作項目獲省科技廳40萬元立項補助;聯盛漿紙與廣西大學王雙飛院士共建院士工作室,聚焦解決水處理技術難題;多家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申報省級科技項目,產學研對接日益頻密。
在資金鏈與創新鏈銜接上,政策補助精準投向企業的科技研發與技術改造,6項在庫重點技改項目年度計劃投資約18.4億元,實體經濟保持強勁投入力度。
在人才鏈與產業鏈結合上,博士服務團、專家團隊的智慧直接服務于企業一線,破解技術瓶頸,規劃發展路徑。
從產值數據的強勁增長到鏈主企業的帶動延伸,從院士工作室的揭牌運行到博士服務團的頻繁互動,從銀企對接的務實舉措到政策補助的及時有力……漳浦正以系統思維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匯聚“聚勢共贏”的磅礴力量。這條以“四鏈”融合為特征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已然清晰,一個“奮進千億、爭創百強”的新漳浦正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廣闊的藍海。
·鏈上觀察·
以“生態觀”重塑縣域競爭力
漳浦“四鏈”融合的實踐,本質上是對傳統縣域競爭邏輯的一次超越——從追求單一要素的“政策洼地”,轉向構建滋養產業的“生態雨林”。這一轉變,標志著縣域經濟競爭已進入以“系統性生態能力”為核心的新賽道。政府的核心職能,從資源的“分配者”轉變為創新生態的“架構師”。
政府不再僅僅思考“引進什么企業”,而是更深層次地謀劃“企業為何而來、來了如何成長”——通過繪制清晰的產業鏈圖譜,為企業提供清晰的“產業坐標”;通過構建創新平臺與梯度培育機制,解決企業“成長中的煩惱”;通過精準的金融對接與人才政策,提供企業賴以壯大的“陽光雨露”。這種基于長期主義的“生態價值”,遠比短期的“政策價格”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種種動作表明,漳浦的志向并非被動接受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而是旨在通過深度融合,在三大重點產業鏈上培育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技術高地、標準制定地和產業集群地。
這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啟示:在新時代,縣域完全可以憑借獨特的產業生態,在某些賽道實現“反向賦能”,從全球網絡的末梢崛起為某個細分領域的中心節點。
當更多縣域開始像漳浦一樣,用“生態觀”來審視和謀劃自身的發展,我們將迎來的不僅是幾個百強縣的崛起,更是整個縣域經濟版圖的結構性升級與價值重塑。這,正是漳浦樣本深遠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