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縣委書記廖海軍帶隊到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線羅溪鐵路橋、羅溪水庫淹沒線及黃棗村啟豐樓等地,實地調研沿線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規劃工作。廖海軍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全會提出的“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盤活用好存量基礎設施”等要求,立足生態與文化資源稟賦,以系統性思維推動存量國有資產盤活共享,打造一條人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線,助推縣域經濟發展。
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鷹廈鐵路,是福建第一條進出省鐵路通道,縱貫華安南北89公里。在“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時代,它不僅為華安打開了山門,載著華安穩步向前、發展致富,更見證了華安人民頑強拼搏的奮斗歷程,是“華安精神”的一個生動縮影。去年10月,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工程正式通車,結束“鐵路穿越華安城關”的歷史。如今,歷經滄桑的老鐵路依然承載著一代代華安人外出艱苦奮斗的集體記憶與追逐夢想的深厚情感,裝滿了無數華安人的鄉愁。該鐵路沿線擁有豐富的山水生態、工業遺存與鄉土文化資源,目前尚處于“珍珠散落”狀態,亟待通過系統性的規劃設計與整合提升,將其串聯成鏈,重新綻放光芒。
廖海軍指出
要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善于學習借鑒外地成功案例,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體驗和諧共生,各項配套設施設計應與山水風貌有機融合,既要突出主題,又要引人入勝。特別要充分考慮羅溪水庫項目建設時間與空間因素,力爭把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線打造成“華安經驗”新時代的實踐樣板。
要注重關鍵節點打造。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線路全程約23公里。要深入挖掘沿線自然、文化等底蘊資源,聚焦資源優勢突出的重點地段,通過合理建設各種打卡點、鐵路公園等休憩游玩研學點,結合專業講解服務,精細打造一條沉浸式休閑體驗廊道。
要強化資源管理開發。健全保護管理制度,加強對原有房屋、鐵軌、電線、地熱資源等重點國有資產不定期進行巡邏檢查,及時處置各種安全隱患,全力做好沿線國有資產保護工作,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原有風貌不被破壞。要高質高效利用沿線水利、林業、九龍璧(華安玉)等國有資源,特別是要創新探索溫泉資源開發利用,打造獨具特色的溫泉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我縣文旅康養產業。
廖海軍強調
要實施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企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力量的創意與資源,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激發活力,優化資源配置。要確保宏觀把控與專業執行相結合,實現項目可持續運營與價值提升。廖海軍特別勉勵干部隊伍要發揚“華安精神”,主動對接資源、積極爭取資金,高效制定并執行時間表,確保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縣領導賴武平、紀曙宏參加調研。
記者:李鄭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