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霄縣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農村黨員們以“我領崗、我踐諾”的堅定信念,肩扛起示范崗的職責,將一份份承諾書化作鄉村振興的“實干引擎”。云霄縣農村黨員以《云霄縣黨建引領人居環境 優化提升“六方聯動”實施方案》為引領,常態化扎根一線,在環境監督中扮靚家園,在政策宣傳中傳遞溫暖,在民生服務中排憂解難。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兌現誓言,將連接民心的“領崗清單”轉化為服務群眾的“踐諾日記”。
近期,云霄融媒開設“農村黨員領崗踐諾”專欄,聚焦農村黨員先鋒故事,展現基層“紅色標兵”的奮斗風采與為民情懷。今天,讓我們一同翻開東廈鎮這頁承諾篇章,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擔當與奉獻。
在東廈鎮,一批黨員干部立足一線崗位,以“領崗即領責”的擔當、“在崗必盡責”的實干,破解環境整治難題、激活產業發展動能、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將“崗位責任田”打造成“振興示范田”,黨員領崗機制正以點上突破帶動全域提升,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圖景。

環境監督崗楊長明:破堵點煥新顏
楊長明以浯田小學周邊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逐戶走訪推動拆除臨街建筑3間,拓寬道路200平方米,新建共享停車場220平方米。如今上下學通行效率提升60%,家長接送時間縮短15分鐘,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徹底改觀。他乘勢提出“打通斷頭路、拆出環村路”方案,帶領村干部摸排拆除危房舊房22宗,回收舊石條800余條,建成800米環村路及黨建文化小公園等公共空間。昔日“垃圾圍村、污水橫流”變為“路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景象。
環境的蝶變也點燃了鄉村能人的反哺熱情,捐資5萬余元完成10盞太陽能路燈安裝及邊坡加固,形成了“黨建引領、群眾參與、賢達助力”的共治格局。

產業領銜崗方坤藝:興產業帶共富
從一顆小番茄到一條全產業鏈,從一個創業者到一群人的“致富帶頭人”,方坤藝用實干詮釋了“鄉村振興,產業為基”的深刻內涵。方坤藝回鄉創業后以小番茄產業為支點,探索出“番茄-水稻”水旱輪作的綠色種植模式,農田單位面積產值提升3倍。
方坤藝還創新推行“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由公司統一提供優質種苗、全程技術指導,并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徹底解決農戶“種不好、銷售難”問題。通過“技術賦能+訂單保障”,當地農戶畝產值由原來的7千元-8千元躍升至5萬元-7萬元。目前,其主導的種植基地規模達112畝,年產值近800萬元,不僅長期提供120個就近就業崗位,更輻射帶動周邊70余戶農戶發展種植面積超80畝,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方坤藝也榮獲“2021年度漳州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稱號。

項目監督崗陳飛龍:活資源促振興
“現在路寬了,景美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站在長洋村新修的觀景平臺上,村民林阿婆難掩激動。這一切離不開項目監督崗黨員陳飛龍的奔波與堅守。自“美麗漁村”項目啟動以來,他以盤活漁村資源為突破口,錨定“水鄉漁村、生態長洋”目標,每天穿梭在項目一線:在漳汕高鐵長洋段征地現場協調土地及海域丈量,到石厝前水庫項目查看施工進度,在村部會議室梳理“美麗漁村”二期的業態招商方案……將“沉睡”的濱海風光、人文古跡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資本。
一個崗位就是一面旗幟,一名黨員就是一顆火種。從環境整治的“破題者”到產業發展的“領航者”,再到項目建設的“守護者”,東廈鎮黨員干部以領崗實干的“辛苦指數”,換來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指數”和群眾的“幸福指數”。